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局部取穴和远端取穴是针灸的基本选穴原则。本研究通过电针合谷、四白穴,观察健康志愿者电针后双侧运动皮层手、面区的变化,探讨半球内抑制与半球间抑制的效应,为针灸临床选穴提供现代科学依据及新的治疗思路。方法:本研究纳入健康志愿者20例,男性6例,女性14例。年龄处于19-31岁,平均23.2岁。采用交叉设计法(自身前后对照),所有受试者都随机先后接受3组干预措施,分别为电针合谷组、电针四白组及双假针刺组,组间洗脱期为半个月。电针合谷组、电针四白组的电针频率设置为2Hz,强度为0.5-1.5mA,时间为30min;双假针刺组采用安慰针与胶粘垫、不刺入皮肤,并连接其连接线内线断裂的电针仪。运用经颅磁刺激(TMS)技术,于电针前后即刻记录磁刺激诱发的支配左侧第一背侧骨间肌(FDI)手区、支配双侧眼轮匝肌(00)面区的运动诱发电位(MEPs),计算MEPs总波幅、皮层有效刺激点数量及所占区域的重心。课题在针灸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题目为:电针合谷四白穴对健康志愿者同对侧运动皮层的作用研究,注册号为:AMCTR-I00-20000323。结果:1.基线比较:电针前,各组受试者双侧运动皮层手、面区的MEPs总波幅、皮层有效刺激点数量和重心的分布无明显差异。2.各组电针前后MEPs总波幅(皮层兴奋性)变化的比较(1)组内比较①电针合谷组,与针前相比,对侧运动皮层手区的MEPs总波幅显著升高(P=0.000<0.05),对侧运动皮层面区的MEPs总波幅显著下降(P=0.004<0.05);②电针四白组,与针前相比,对侧运动皮层面区的MEPs总波幅显著升高(P=0.017<0.05),同侧运动皮层面区的MEPs总波幅显著下降(P=0.000<0.05);③双假针刺组,与针前相比,右侧运动皮层手、面区及左侧运动皮层面区的MEPs总波幅无明显变化(P>0.05)。(2)组间比较进行组间两两比较,与双假针刺组比较,电针合谷组右侧运动皮层手、面区的MEPs总波幅差值有明显的差异性,手区:(P=0.000<0.05)、面区:(P=0.002<0.05);与双假针刺组比较,电针四白组双侧运动皮层面区的MEPs总波幅差值有明显的差异性,左侧运动皮层面区:(P=0.010<0.05)、右侧运动皮层面区:(P=0.000<0.05)。3.各组电针前后皮层有效刺激点数量(面积)变化的比较(1)组内比较①电针合谷组,与针前相比,对侧运动皮层手区的面积明显增大(P=0.000<0.05),对侧运动皮层面区的面积则无明显变化(P>0.05);②电针四白组,与针前相比,双侧运动皮层面区的面积都无明显变化(P>0.05);③双假针刺组,与针前相比,右侧运动皮层手、面区及左侧运动皮层面区的面积无明显变化(P>0.05)。(2)组间比较进行组间两两比较,与双假针刺组比较,电针合谷组右侧运动皮层手区的面积差值有明显的差异性(P=0.013<0.05),右侧运动皮层面区的面积差值无明显差异(P>0.05);与双假针刺组比较,电针四白组双侧运动皮层面区的面积差值无明显差异(P>0.05)。4.各组电针前后重心变化的比较(1)组内比较①电针合谷组,与针前相比,对侧运动皮层手、面区的重心无明显变化(P>0.05);②电针四白组,与针前相比,双侧运动皮层面区的重心无明显变化(P>0.05);③双假针刺组,与针前相比,右侧运动皮层手、面区及左侧运动皮层面区的重心无明显变化(P>0.05)。(2)组间比较进行组间两两比较,与双假针刺组比较,电针合谷组右侧运动皮层手、面区的重心差值无明显差异(P>0.05);与双假针刺组比较,电针四白组双侧运动皮层面区的重心差值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生理状况下,电针合谷穴对侧运动皮层手区兴奋性升高,面区兴奋性下降,提示电针合谷可诱发半球内不同功能区之间的抑制作用(intra-hemispheric inhibition),对针灸临床循经远道取穴具有指导意义。2.生理状况下,电针四白穴对侧运动皮层面区兴奋性升高,同侧运动皮层面区兴奋性下降,提示电针四白可诱发半球间相同功能区之间的抑制作用(inter-hemispheric inhibition),对针灸临床局部选穴和巨刺理论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