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确诊的恶性淋巴瘤患儿的临床特点、生存情况及预后相关危险因素,为我院儿童淋巴瘤的诊治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1.将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确诊的47例恶性淋巴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临床特点,并通过电话随访的方式了解患儿生存情况,进行生存分析,并对性别、年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确诊的恶性淋巴瘤患儿的临床特点、生存情况及预后相关危险因素,为我院儿童淋巴瘤的诊治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1.将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确诊的47例恶性淋巴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临床特点,并通过电话随访的方式了解患儿生存情况,进行生存分析,并对性别、年龄、病理分型、临床分期、B组症状、肝脾受累、骨髓受累、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巨大瘤灶、白蛋白水平、LDH水平等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了解这些因素对患儿预后的影响情况。2.统计分析是通过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以率(%)表示计量资料,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使用中位数表示;通过Kaplan-Meier法分析生存特点,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生存分析则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若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015年至2019年间共确诊恶性淋巴瘤47例,分别为5例、12例、5例、12例、13例。2.确诊的淋巴瘤患儿中,霍奇金淋巴瘤10例,非霍奇金淋巴瘤37例,两者发病比例约为1:3.7。3.47例淋巴瘤患儿,发病年龄均<14岁,年龄最小者为11月龄,年龄最大者13岁,霍奇金淋巴瘤与非霍奇金淋巴瘤中位发病年龄均为9岁,霍奇金淋巴瘤以5-9岁年龄段发病者最多为5例(50%),非霍奇金淋巴瘤以10-14岁年龄段发病者最多为21例(56.8%)。4.男性患儿居多共32例,女性患儿15例,无论霍奇金淋巴瘤或非霍奇金淋巴瘤男性发病率均较女性高,总男女比例约2.1:1。5.霍奇金淋巴瘤常见临床表现为不明原因肿物8例(80%),均表现为颈部肿物,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表现多样,以不明原因肿物就诊者16例(43.2%),以消化系统症状就诊者9例(24.3%),以全身症状为主者5例(13.5%),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者3例(8.1%),以骨骼、肌肉疼痛为首发表现者3例(8.1%),以头颅五官症状为首发表现者1例(2.7%)。6.常见病理类型霍奇金淋巴瘤21.2%,伯基特淋巴瘤29.8%,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21.2%,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2.8%,未明确分型者8.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4.3%,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1例2.1%。7.多数病例确诊时临床分期已达Ⅲ期或Ⅳ期,约占93.6%。8.47例恶性淋巴瘤患儿1年累积生存率为83%,1年累积无事件生存率74.5%;5年累积生存率为77.7%,5年累积无事件生存率为72.1%。9.单因素分析显示肝脾受累是影响患儿5年累积生存率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患儿5年累积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是巨大瘤灶,而性别、年龄、病理分型、临床分期、B组症状、骨髓受累、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白蛋白水平、LDH水平等不是影响患儿生存率的危险因素。结论:1.2015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确诊儿童恶性淋巴瘤例数总体呈上升趋势。2.霍奇金淋巴瘤发病率较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病率低,均以男性患儿多见,中位发病年龄均为9岁。3.儿童恶性淋巴瘤大多以不明原因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霍奇金淋巴瘤多侵及颈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不同病理类型起病部位有所差异,常见病理类型为伯基特淋巴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且在确诊时多已达Ⅲ期或Ⅳ期。4.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5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确诊的恶性淋巴瘤患儿1年累积生存率为83%,1年累积无事件生存率74.5%;5年累积生存率为77.7%,5年累积无事件生存率为72.1%。5.影响患儿5年累积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是巨大瘤灶。
其他文献
目的:脑膜癌病是指各种恶性肿瘤转移至软脑脊膜、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和蛛网膜引起的疾病,致死率高且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增加。如何尽早诊断及有效治疗脑膜癌病一直困扰着临床医师。本文通过对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182例确诊为脑膜癌病患者的临床详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的临床特征,进一步探究脑膜癌病诊断及疾病评估的方法,并进行生存预后分析,为脑膜癌病诊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20
目的:通过观察患者在放大内镜下不同微结构和微血管形态并与术后病理进行一一对应,分析放大内镜下微结构和微血管形态与早期胃癌诊断、分化类型、浸润深度的关系,旨在提高术前评估的准确性,提高早期胃癌的治愈率。方法:选取了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放大内镜检查后接受内镜下治疗的患者共165名,将放大内镜联合窄带成像所观察的表面结构分为圆形、条状、乳头、破坏、消失,微血管形态分为
目的:观察尼洛替尼(Nilotinib)作为一线、二线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CP)患者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探讨应用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最佳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门诊及住院部确诊及治疗的CML-CP患者,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初次诊断时间、TKI初次治疗时间及二代转换时间、白
目的:下载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胃癌(GC)m RNA表达量进行数据挖掘,找出与GC预后相关的糖酵解基因,构建风险评分模型,并评估其对GC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从TCGA数据库下载GC样本基因表达量及临床数据,然后利用GSEA对GC m RNA转录组数据进行基因富集分析,将富集分析得到的糖酵解基因与临床数据整合后,应用R语言,将其随机分成训练集和测试集,对训练集分别进行单因素、多因素C
目的: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结肠腺癌(colon aden ocarcinoma COAD)信息筛选与COAD预后相关的microRNA,并构建mi croRNA预后模型,为COAD患者预后提供新的评估方案。方法:对TC GA数据库中COAD患者microRNA及临床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筛选出C OAD与癌旁组织的差异表达microRNA,随后,将整个COAD数据集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
目的:探讨经直肠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transrectal ultrasound,CE-TRUS)在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到2021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96例PCa疑似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后均行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CE
背景和目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目前治疗消化道早癌的一种标准内镜术式,因其不受肿瘤大小限制及较高的治愈率已取代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成为近年来治疗消化道早癌的首选方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尽管内镜技术和器械已经有所改进,并发症呈下降趋势,但出血仍然是ESD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尤其是术后出血,因其突发及不可预见的特点困扰着许多临床医师。本文将系统分析早期胃癌ESD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
目的:总结我院恶性血液病患儿化疗后,血流感染发生的情况,分析恶性血液病儿童发生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易发感染部位,以及病原菌的分布特点、病原菌耐药情况和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等以进一步帮助和指导临床的诊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血液病房2014年9月30日~2020年10月31日确诊的101例次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合并血流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和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并对所收集
目的:对比单孔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与多孔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评价两种方法的疗效,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可靠的依据。方法:检索各大知名医学论文网站如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及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严格按照研究的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并提取文献相关数据。采用Review Ma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和结直肠腺瘤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各危险因素在左、右半结肠癌和直肠癌中的差异,指导临床早期预防和筛查工作。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4年1月至2020年6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结肠镜检查的住院患者资料,将病理证实为结直肠癌的1250例患者纳入结直肠癌组,病理诊断为结直肠息肉的1487例患者纳入息肉组,检查结果未见异常的18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住院病历信息系统和电话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