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国土资源部召开了几次重大会议,通过相关会议精神可以看出,国家对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重点已经从数量管理向数量、质量和生态管理协调并进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纲要和中共十六大提出了新的社会发展规划,为体现土地管理方向的变革、配合社会发展规划的实施,急需修编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本文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基础,以嵩县为试点,对基于耕地质量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方法进行了研究,为即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提供操作依据和试点经验。 论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方面的研究动态以及在国内开展本项研究的意义,然后介绍了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基础、修编的指导思想以及应遵循的原则。最后以嵩县为实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试行)》([1997]国土[规]字第14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征求意见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行业标准 农用地分等规程》(TD/T1004——2003),在MAPGIS6.5软件支持下,对县域土地数量、质量、布局、利用状况等进行全面分析,并依据耕地质量状况,核算出县域各行政区耕地地生产能力;利用农用地分等中间成果,在充分了解耕地数量、质量、分布状况基础上科学预测各业用地;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并汇总统计规划期间非农建设所占耕地的质量状况,为实施耕地占补平衡,实现耕地由数量型管理向数量、质量、生态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数据依据;最后划定了基于县域耕地质量状况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增强了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规划只有具有科学性,才能具有权威性。 主要研究成果: 1.评价土地利用现状质量结构状况 利用MAPGIS技术将耕地数量、质量等信息直观地反映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上,统一掌握县域耕地质量分布格局,为确定区域间、区域内次级区域不同质量等别的耕地布局提供一个多层次的、科学合理的依据。 嵩县耕地质量现状表明,从地域分布看,嵩县优质耕地主要分布在伊、汝河及其支流两岸的河川地,呈树枝状分布,而深山区、浅山区、丘陵区的耕地质量相对较差:从耕地限制因素看,灌溉保证度、坡度、土层厚度是主要限制因素,相对地石砾含量、有机质含量、土壤质地、PH值的限制因素较弱,从属性库中提取的耕地质量限制因素,将为今后中低产田改良提供重要依据。 2.评价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中建设占用耕地质量状况 将耕地等别图与规划图叠加,并提取建设所占用耕地的质量状况。规划期间建设占用质量较优的九、十、十一、十二等耕地占建设占用耕地总量的73.11%。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质量状况为实施耕地占补平衡,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供了有力的数据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