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动词配价研究一直是汉语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但直到今天,仍有许多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如定价的标准,配价的变化。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新的理论假设——基于逻辑配价的汉语动词配价理论,试图使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得到合理的解决。一个好的语言理论要满足“观察充分性,描述充分性和解释充分性”的基本要求,其中,“解释的充分性”取决于该理论是否充分反映了语言加工的神经心理机制。为此,本文应用实验—病理学方法对所构建理论的主要精神进行了实验验证。简而言之,本文的主要任务是先提出假设,再检验假设,为理论的合理性提供神经、心理支持。 全文共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篇,介绍动词配价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并提出本文的研究目标;第二部分是理论篇,提出并证明理论假设——基于逻辑配价的汉语动词配价理论,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之一;第三部分是实验篇,以实验—病理学研究方法验证理论假设的合理性,这是文章的又一重点;第四部分是全文的总结,指明本文的创新之处和今后和进一步研究要注意的问题。 文章的主要论点如下: 1)动词配价研究要从逻辑配价出发。逻辑配价是非语言的客观世界的表征,语义价、句法价和语用价(合称语言配价)是主观参与的语言世界的表征。逻辑配价的固有特征(抽象性,静态性和不定位性)决定了以逻辑配价为基点不仅适合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而且也能对其他语言中动词配价体系的建立起到参照作用。 2)动词配价应该区分典型配价和不典型配价。不同类型的动词有不同的语义价和句法价,过去的动词研究因此把动词的内部分类作得很细,这样做的结果可能带来描述的充分性但解释的充分性往往不够。文章从语义、句法两方面着手把全部动词的配价统一到典型与不典型这样一个二分的层次上可以弥补过去研究的不足之处。从一、二、三价动词的比较研究中可以发现,二价动词是现代汉语中的典型动词,二价结构(句法上带两个论元/价语的结构)是典型配价结构。所以,在言语交际中,一价动词和三价动词都有向二价动词靠拢的趋势——二价结构是信息结构的经济性和丰富性的折中。 3)不同三价动词构成的三价结构可以归纳为两种相关但不等同的语义结构。从构成上看,三价结构是两个二价结构合并的结果,文章从功能和形式两方面给出了颧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TATION比较详细的证明和推导。这一结果同时也为“二价动词是动词的典型,二价结构是动词配价结构的典型”之论点提供了进一步佐证。 4)隐喻配价是典型语义价隐喻化的结果。不同的隐喻配价,其语义的透明度不一样,隐喻化等级越高,语义透明度越低,反之,隐喻化等级越低,语义透明度越I高。 5)逻辑配价理论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运用该理论能对一些比较复杂和有争议的问题作出简明的阐释,如“零价动词到底存不存在?”,“兼语现象可否作出同一处理?”,“语句为什么可以同义异形?’,。 6)语用中的动词配价是一个动态的范畴(称为动态配价),具体体现为配价连续统规律:价量连续统,价质连续统和价位连续统。动词配价的变化(包括增价和减价)受具体条件的制约,增价现象多于减价现象的趋势主要归因于一、二、三价动词本身的不对称。 7)基于脑损伤患者(包括失语症患者和非失语症患者)的病理一实验证明,价量、价质与价位差异在汉语的动词配价中反应明显,因而说明配价规律是带有普遍性的语言规律,但普遍性不能否定语言特殊性的存在,一汉语中的动词价量效应与英语中的价量效应不尽相同即是证明。失语组和对照组在实验中所反映出的语义、句法差别说明典型配价与不典型配价的区分是客观存在的,有可靠的神经心理基础作支撑。 8)对照实验结果和实验被试的病灶定位,发现动词配价在人脑中的分布区域很广泛,既有皮层部位也有皮层下部位(如小脑,基底节区等)。虽然动词配价主要与名词和动词相关,但不能简单地说,动词、名词的脑区定位就是动词配价的定位,更何况动词、名词本身的脑区比较宽泛并且意见不一。国外的研究表明,动词配价结构与大脑的视觉、听觉神经通路(即背侧流和腹侧流)紧密相关,而这两条通路在大脑中的区域很广。因此,坚持拒绝狭隘的“定位论”和极端的“反定位论”,选择折中的整体论(holism)更能合理解释动词配价与神经元的关联性—任何知识的表征都是在神经元中实现的。 9)以国外的言语生成模型为基础并结合本文实验对配价理论的论证,尝试设计了一个基于动词配价的语言发生模型,以期对语言发生的全过程作出合理的心理解释。文章的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篡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 DISSERTATION l)提出了一个关于汉语动词配价的理论假设,并从多方而进行了阐释。其中的“配价研究以逻辑配价为起点”,“动词配价可分为典型配价与不典型配价”,“语用中的动词配价表现为连续统”,“二价动词是动词中的典型,二价结构是典型配价结构”等观点代表了本文在动词配价理论研究中所作的新探索。 2)应用实验一病理学方法对构拟的配价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