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被物候在植被生态系统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深入开展全球气候变化和陆地生态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全球范围植被物候变化分析表明,植被在北半球高纬地区及青藏高原地区返青期均有提前趋势,但是对于我国西北山地地区植被返青期随海拔高度的空间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尚缺乏研究。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以祁连山北麓的黑河流域、石羊河流域、昆仑山北麓的民丰县与且末县交界处的绿洲、天山北麓的新源县四个山地区域为研究区,采用长时间序列植被指数结合气象站点数据和地形数据,分析山地地区植被返青期的时空变化规律及空间分布规律,揭示返青期随海拔变化的分异规律,研究影响植被返青期提取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气温、降水数据,揭示气象因子与植被返青期的耦合关系,以便更好的理解和模拟陆地生态系统动态变化,为解决生态管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及为农牧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通过研究分析,得到的结论总结如下:(1)不同山地地区植被返青期具有不同的空间格局。黑河流域自东南向西北植被返青期逐渐推迟,上游地区植被返青期主要集中在第120-140天,中游地区植被返青期集中在第90-110天;石羊河流域植被返青期整个区域由东南向西北逐渐推迟,植被返青期在第90-130天之间,返青期最晚的地区集中在北部,主要在第150天;天山北麓新源县返青期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格局,呈现西北向东南延迟的趋势,西北部返青期主要集中在第80天左右,东南部则主要集中在第120天左右,且在这连续16年中返青期空间分布格局较为一致;昆仑山北麓民丰县与且末县交界处绿洲植被返青期呈现北部的植被返青较南部早的情况,由于海拔较高,植被返青较晚,集中在第130-150天,且非植被占的比例较大。总的来说,不同地区植被返青期具有不同的空间格局。(2)研究区植被返青期变化呈现波动的趋势。黑河流域上游地区2001-2016年植被返青期有提前的趋势,提前的速率为0.46d·a-1,中游植被返青期有退后的趋势,2001-2016年返青期退后的速率为0.53d·a-1;2001-2016年石羊河流域植被返青期有提前趋势,提前幅度为0.03d·a-1;天山北麓新源县2001-2016年植被返青期有返青期有提前趋势,提前幅度为0.64d·a-1;2001-2016年间昆仑山北麓绿洲植被返青期有推迟的趋势,推迟幅度为0.41d·a-1。均未通过P<0.05显著性检验,变化趋势不明显。(3)研究区植被返青期与海拔高度变化存在非线性变化规律,是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返青期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出现了一个倒翻转“S”型:在某个海拔高度范围内,随着海拔的升高,植被返青期表现出显著推迟趋势,随海拔高度上升,到达某个海拔高度后返青期变化平缓,呈水平趋势,当海拔继续升高到某个高度时,返青期又呈现显著推迟趋势,而且四个研究区的趋势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均呈一个倒翻转“S”型。总体而言,西北山地地区的植被返青期随着地形因子海拔的升高逐渐推迟的现象。(4)遥感数据的时间分辨率影响植被返青期提取的精度。通过分析结果表明,用不同空间分辨率的数据提取植被返青期,提取的结果差异较小,用不同时间分辨率的数据提取的植被返青期差异较大。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黑河流域影响植被返青期提取的因素主要是时间分辨率,不同时间分辨率提取的结果差异较大。(5)植被返青期与气候因子的关系。黑河流域植被返青期主要受控于温度。黑河流域温度与植被NDVI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关系,上游温度与植被NDVI滞后天数在80110天,中游温度与植被NDVI滞后天数在5082天;上游降水与植被NDVI滞后天数在20-50天,中游NDVI与降水不存在滞后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