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以东北地区的辽金瓦当为研究对象,对本区已发现并公布的瓦当材料进行类型学分析。以之为基础,尝试性地开展分期工作,初步建立本区瓦当的分期与年代序列。同时,根据对各区瓦当类型的统计,进一步考察了瓦当的时空分布特征。最后,基于对部分瓦当材料残存人工痕迹的观察和测量,着力对瓦当的制作和连接技术展开探讨,揭示和复原其制作细节。论文分为四节,由下列几个基本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前言。框定本文的研究对象,简述以往的研究历史,以及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难点,阐明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第二部分,根据自然地理和遗址集群状况,把发现瓦当的遗址点划分为西辽河流域、嫩江流域、第二松花江流域和牡丹江流域等四个地区。按照上述顺序,简述了瓦当的发现与相关出土信息,并阐述了瓦当材料分布的不均衡性、信息的不完整性和年代判断等方面的问题。第三部分,瓦当的类型学分析。运用类型学分析方法,对发现的瓦当材料开展分型工作。最终将瓦当分为动物类、植物类、人面类、几何类等四类,兽面纹、龙凤纹、莲花纹、花蕾纹、花草纹、人面纹和几何连珠纹等七型,明确了本区瓦当的类型。第四部分,瓦当的分期。对瓦当的年代做具体分析,基本确定了各型瓦当的大致时代。以时代为基础,结合瓦当自身风格,把此阶段东北地区的瓦当分作两期,辽、金各为一期,并初步总结了各期瓦当的基本特征和演变规律。第五部分,基于类型学研究和分期工作,细致统计了各区瓦当的类型与所占比例。依照统计数据信息,总结和阐述各区域瓦当的时代性特征和区域性差异。第六部分,以瓦当材料的观测工作为基础,探析瓦当的模制技术和连接技术,尽力还原其它一些制作和修整细节。前者主要讨论瓦当的模制问题,后者主要讨论了瓦当背部的沟纹线刻划和连接后的加固、修整问题。第七部分,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