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房遗址位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盆地东部,是盆地内目前所知最早的一处细石器遗址。新的测年显示油房遗址年代跨越了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对研究华北晚更新世古人类的文化演变和生态适应模式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1986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首次对油房遗址进行发掘,获得石制品三千余件。2013-2016年,河北师范大学泥河湾考古研究院(INA)对油房遗址展开了新一轮的发掘。凹缺刮器是旧石器时代一种较为常见的石工具,笔者在观察1986年和近年来油房遗址出土标本时,新发现40件凹缺刮器。本文通过观测油房遗址和泥河湾盆地相关遗址出土的部分凹缺刮器,对这一器型的定义、分类进行了一系列分析。凹缺刮器是在石片、石叶或残片的一侧或一端修理出一个凹缺口刃的工具,刃口宽与弦深的比值一般大于2。根据制作方式可分为两大类:使用石锤或角锤一次打击或压制形成凹缺的,称为克拉克当型凹缺刮器;经过几次剥片或进一步修理成刃的,称为标准型凹缺刮器。根据凹缺刃角度数的大小,又可分为陡刃型和锐刃型。根据器身大小,可分为大、中、小三型。此外,以石叶或细石叶为毛坯者应单独归为一型。凹缺刮器和凹刃边刮器不同。凹缺刮器加工着重于凹入部分,凹入较深、分布限于较小的范围,刃口是转折比较急促的缺口,而凹刃刮削器刃缘是比较平缓的弧线。为了客观地对比研究遗址中凹缺刮器的制作技术,模拟出土标本进行制作实验。实验表明凹缺刃口的制作方法可能包括锤击法、压制法和锤击后压制修理,使用的加工工具应包括石锤、鹿角锤、带尖石锤。为探讨凹缺刮器的功能,进行使用实验。加工对象包括骨、木,使用方式包括刮、削、环切。实验证明凹缺刮器可能的用途包括刮树皮、刮骨、环切木料。结合标本的微痕分析,推测油房遗址出土凹缺刮器曾用来刮树皮或刮骨。油房遗址包含细石器文化层处于MIS3阶段后期、末次冰盛期之前,为气候由暖湿向干冷的变化期。孢粉分析显示油房文化过渡期植被属于草原植被类型,气候较为寒冷干燥。遗址中出土动物骨骼化石均为鸵鸟、鼢鼠、羚羊等适应草原环境的动物群。结合油房遗址古环境变化趋势和动植物资源,可知在油房和籍箕滩等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古人类加工凹缺刮器这一器型是为适应环境的需要,体现了生产工具和生活方式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