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方行政体制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中国当前的地方行政体制是以“市管县”为主导的省——市——县——乡的四级管理体制。该体制产生于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阶段,运行二十多年来,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对于密切城乡联系,加强市县合作,推动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和加速区域经济中心的形成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但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内外环境的变迁,“市管县”赖以存在的制度基础和体制环境逐步瓦解和消失。作为上层建筑的“市管县”体制,由于不再适应变迁了的经济基础,在一些地区开始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局限性。取消“市管县”体制,建立省直接管县市的扁平化的行政体制的呼声愈演愈烈。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后,中国许多省份都先后开始了“强县扩权”和“县财省管”的改革试点。“省管县”改革由理论走向实践,并逐步得到中央的认可。但是,一些地区在推行“省管县”的试点过程中,也遇到了困境和问题,改革并非一帆风顺。 本文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市管县”和“省管县”两种管理模式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研究,通过探索和分析两种模式的利弊,并在结合中国现阶段实际国情的基础上,试图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地方行政体制改革之路。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的背景、选题的意义、相关的研究综述问题。第二章介绍了“市管县”的历史沿革,并对该体制在不同制度背景下的利弊进行了分析研究。第三章分析了“省管县”改革的必要性、可行性等问题,以浙江、海南为例介绍了中国“省管县”改革的现实进程和在改革当中遇到的问题。最后一章,在结合中国实际国情的基础上,试图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的地方行政体制改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