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一个维护制造业生产过程连续性、促进下游企业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的服务性行业,其在制造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从制造业内部生产部门分离出来的生产性服务业依附于制造业本身而存在,贯穿于制造业生产的上中下游环节,因此,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引进制造业是促进制造业发展、提升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作为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能够润滑制造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提高制造业生产经营效率,进而扩大制造业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现有关于影响制造业企业出口因素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贸易政策、政府补贴、最低工资标准、制造业集聚等影响因素,而忽略了与制造业生产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出口的影响。为厘清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本身的影响,本文基于现有关于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的研究,分别从成本、净利润和全要素生产率三个方面进行理论机制的讨论。另外,通过整理国内外关于企业出口的文章发现运输成本、时间成本、信息成本、制度成本等成本严重制约了企业出口选择,有学者指出只有当企业当年营业收入大于当期成本+沉没成本时企业才会选择出口。制造业通过将金融、法律等业务外包给服务业,在获得高质量的中间品服务的同时还节约了企业搜寻成本、协调成本、交易成本。由此得出本文的第一个假说,生产性服务行业集聚能够提升制造业企业的出口概率以及出口密集度;新新国际贸易理论强调,只有高生产率的企业才能承受进入出口市场需要支付的进入成本并获得高额利润。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组织形式相对更加灵活。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生产过程中的一种投入品,由于不同类型所有制企业对外部资源的利用效率不一样,因此,生产性服务业对其促进作用也不一样。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论文的第二个研究假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对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程度最高,国有企业次之;国家统计局在编制生产性服务业分类标准时将生产性服务业划分为10大类,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所指的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五大类。不同生产性服务业处于企业产品价值增值过程的不同阶段,因此不同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企业的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由此得出本文章的第三个研究假说,与基本生产服务相比,支持性生产服务对制造业出口行为的影响更大。在实证研究方面,本文使用2000-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城市统计年鉴的匹配数据,考察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系统梳理了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制造业企业出口决策的机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从微观层面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我国制造业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并用地区行政区划面积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程度的工具变量来处理内生性问题。得到以下几点发现:第一,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出口的集约边际、扩展边际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会使我国制造业企业出口概率提升1.33%,使制造业出口密集度提高0.73%。此外,在重新测度被解释变量、替换核心解释变量度量方式、更换回归样本、使用工具变量法估计回归方程,回归结果依然稳健,即一个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当地制造业企业出口概率和出口密集度。第二,按照企业销售额、资产规模、企业类型分样本回归结果的异质性检验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于高资产、高营业收入组企业影响最大。这可能是由于这类型企业出口项目更容易成功,因此与其他企业相比也更容易获得金融业等生产性服务业提供的服务。此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外资企业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民营企业。第三,根据生产性服务业在制造业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将生产性服务业划分为基本生产性服务业和支持性生产性服务业。由于基本生产性服务业只是在企业产品完成之后发挥作用,并不会对产品制造本身产生影响。因此与支持性生产性服务业相比,基本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程度大于支持性生产性服务业。第四,在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制造业的机制检验考察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能够减少企业财务成本和利息成本,因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通过成本效应提高制造业企业出口概率和出口密集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通过知识溢出效应提高制造业企业全要素成产率,直接提高企业进入出口市场概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通过提高企业净利润,从而使得企业可以将更多的资源投向出口市场。基于以上检验结果,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提高企业出口概率以及密集度,因此在制定提升制造业企业出口规模的政策时不能仅局限于制造业本身。中国在进一步提高制造业出口概率及规模的同时,要从制造业配套产业入手,通过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来改善制造业的支持环境,进而达到促进制造业出口的政策目的。具体而言,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政策主要包含以下几点:第一,政府应大力完善当地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竞争格局的形成,降低制造业使用成本,为企业提供高效的生产支持。第二,加快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步伐,提高国有企业对外部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三,在制定当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政策的时候适当向支持性生产性服务业倾斜。政府应当不断推进“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这四大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加强政策引导,允许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以及国外资本设立金融机构,改善当地企业融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