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样化的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造就了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性,明确人口分布的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对于增进人地关系的理解与实现人口、社会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因此,人口分布空间特征与其影响因素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利用2000-2015年统计年鉴人口数据计算与统计了各旗县的人口密度和总人口,采用面板数据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了各旗县人口密度与总人口的时空分布特征。选取了共11个社会经济因素与自然因素,利用全局回归模型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分析了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与内蒙古人口分布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5年间,内蒙古总人口呈现出先缓慢波动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人口增加的旗县总体上东西部各有分布,西部主要集中于呼包鄂地区的半牧区与其他区域,东部主要位于赤峰市与通辽市一带的牧区与半牧区。人口减少的旗县分布较分散,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部呼包鄂地区以北的牧区,以及内蒙古东北部的半牧区与其他区域。2、2000-2015年间,人口密度快速增长区域最明显的是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的部分旗县与乌海市组成的区域,其中大部分位于半牧区与其他区域;次之是赤峰市与通辽市相接壤地区的旗县组成区域里的半牧区。人口密度减少的旗县主要位于半牧区与其他区域,主要在内蒙古西部的呼包鄂地区以北,即磴口县、杭锦后旗、五原县、乌拉特前旗、固阳县,以及内蒙古东北部的大部分旗县,包括根河市、鄂伦春自治旗、牙克石市、阿荣旗、扎兰屯市、鄂温克族自治旗、扎赉特旗、科尔沁右翼前期。3、2000-2015年间,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内蒙古自治区总人口空间分布在绝大部分年份里出现了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即各旗县总人口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程度的聚集现象。只有2000年与2002年总人口空间分布随机性较大。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空间自相关的主要聚集类型为“高-高”与“低-低”聚集。人口分布“高-高”类型主要分布在赤峰市与通辽市接壤处,及鄂尔多斯与包头接壤处,其中大部分的旗县处于半牧区。人口分布“低-低”类型的分布则很稳定,形成了4个聚集区域,分别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与阿拉善右旗、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与鄂托克前旗以及锡林郭勒盟的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阿巴嘎旗、锡林浩特市、二连浩特市、正蓝旗、正镶白旗,其中绝大数旗县都位于牧区。4、对内蒙古自治区人口密度分布的影响作用始终是社会经济因素强于自然因素,但自然因素对人口密度分布的影响作用在逐渐增强。社会经济因素中医疗机构床位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公路里程数与粮食产量与人口密度分布呈正相关关系,年末牲畜总头数、年末羊的头数始终都是与人口密度分布呈负相关关系。自然因素中,对人口密度分布影响作用最大的是NDVI,呈正相关关系。年均降水与年均温,对人口密度分布的影响作用在随着年份增大而增强,且是正相关关系。5、2000-2015年在牧区、半牧区与其他区域里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密度分布影响作用均要强于自然因素,且这三个区域里影响人口密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没有太大的差异。主要影响因素为:医疗机构床位数、公路里程数与ND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