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探究运动针法的起源与现代发展,展示运动针法的临床应用;通过对相关临床报道进行文献研究,总结其现代临床经验,探讨其选穴特点及适应症,为今后该法的临床选择应用提供些许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关于运动针法的古文献及现代临床报道进行阅读,探讨运动针法的实践起源及现代运用情况;同时将国内关于运用关于该法治病的临床研究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将纳入文献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整理,设计相应的资料提取表,并对纳入的文献中关于运动针法治疗的病症和使用该法的穴位进行提取;将提取所得的资料输入电子表格中保存,依据所治病症、选穴方式进行分类、归纳、整理,进行相关数据处理;建立相关图表然后进行分析;最终由中总结处关于运动针法的临床应用特点及相关运用规律。结果:运动针法的具体运用最早可见于《黄帝内经》,分别见于《灵枢·官针》的“恢刺”及《灵枢·刺节真邪论》的“发蒙针法”相关章节,而当代医家提出了“运动针法”的概念,亦有医家称之为“互动式针刺法”、“动气针法”、“动留针法”等。本课题中所纳入的关于运用运动针法治病的文献一共有225篇,其所涉及的病症共约37个。文献资料显示,运动针法在现代临床中较多运用于骨伤科病症和部分内科病症的治疗,亦用于少量妇儿科、五官科及其他病症的治疗。由本课题中纳入的225篇文献可见,运动针法使用的取穴方式主要为远端取穴的文献为179篇,所占文献比例达79.56%。从选用腧穴分类来看,取经穴为主行运动针法的文献篇数达152篇,占比达67.56%;取奇穴为主行运动针法篇数为39篇,占比达17.33%。结论:1.运动针法系古代针刺治病及导引之术的结合,其实际运用早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相关经文可见,该概念由现代医家在上世纪中后叶明确提出,并开始广泛运用于治疗骨伤科及运动系统类疾病,后逐渐扩展至内科、妇儿等临床各科病症的治疗。该法注重“气至病所”,要求在针刺得气基础上运用患部或相关部位的运动来增强疗效。2.从检索的文献来看,运动针法主要运用于骨伤科类疾病(以肩周炎、急性腰扭伤、踝关节扭伤、落枕等为主),亦见于五官科、内科、妇儿科及其他病症,涉及中风及其后遗症、抑郁症、呃逆、偏头痛、心绞痛、胸胁痛、夜尿频、周围性面瘫、小儿脑瘫及多发性抽动症、慢性盆腔炎、耳鸣、耳聋、喉炎、带状疱疹后肋间神经痛等病症。各病病因病机不尽相同,病位各异,病程长短不一。3.本课题研究中,运动针法取穴多采用远端取穴进行治疗,且多采用经穴(注重选用能激发经气的特定穴),同时注重有确切疗效的经外奇穴及经验效穴;在优势病种方面(特别是骨伤科疾病),根据病变部位采用“上病取下、下病取上”的方式,该取穴方式有利于肢体运动,从而改善患部功能及气血流通情况;在选穴归经方面,所选用经穴多归属于气血相对旺盛的阳经经脉,有利于改善患部气血、阴阳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