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骼股动脉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经验,通过回顾2008年10月至2010年12月住院确诊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62例患者的2年病例随访,评价腔内介入治疗ASO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通过不同分组的累积通畅率对比,探讨不同病变部位、不同分型术后通畅率的差异,术后并发症的防治,以及各种危险因素对血管闭塞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二部血管外科2008年10月至2010年12月住院的确诊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共62例(77条肢体)的完整病史资料和相关随访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手术前后ABI值的改变,各种分组的累积通畅率,临床症状改善、术后并发症情况,观察内容包括:所有病例术后随访的累积通畅率;通过计算不同病变部位、不同分型各自的累积通畅率,比较差别有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各种合并危险因素对血管闭塞率的风险意义。所有的数据应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均数的显著性检验采用t检验,频数分布采用X2检验。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通畅率。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P<0.01为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果:研究显示:1、所有肢体术前ABI平均为0.36±0.10,术后增加为0.74±0.21,两者比较P﹤0.01,有明显统计学意义。2、所有患肢均采用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的累积通畅率为94.8%,86.3%,73.4%,66.1%,62.8%。3、其中髂动脉病变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的累积通畅率为100%,95.8%,89.8%,82.9%,82.9%;股动脉病变累积通畅率为92.2%,81.4%,65.1%,57.2%,52.0%。髂动脉段累积通畅率高于股动脉段,两者比较P=0.023,有统计学意义。4、TASCⅡA、B型病变与C、D型病变累积通畅率比较,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前者通畅率为100%,100%,90.5 %,84.5%,84.5%,后者为90.5%,75.4%,60.6%,53.0%,48.2%。前者通畅率高于后者,P=0.003两者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5、并发症总发生率9.68%,血肿形成3.23%,下肢动脉血栓形成4.84%,造影剂肾病1.61%。血肿形成2例;下肢动脉血栓形成3例;造影剂肾病1例。无动脉夹层,动脉破裂,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迷走神经反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例。术后75条肢体症状改善,临床成功率为97.40%。6、回归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糖尿病、吸烟史P值<0.05,提示与重建血管闭塞有关。结论:1.腔内介入治疗是髂股动脉硬化性狭窄和短段闭塞的首选治疗方法。2.髂动脉段病变累积通畅率高于股动脉段病变。3. TASCⅡA、B型病变比C、D型病变累积通畅率高。4.对于高龄、血管局部条件较差、存在较多斑块的患者,术中切开直视下穿刺,术后直接穿刺点缝合不失为一个安全有效减少并发症的方法。5.重视造影剂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介入治疗术后应对患者积极水化。6.糖尿病、吸烟史在本研究中对术后重建血管闭塞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