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鼻咽癌是世界上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好发于中国南部及东南亚等地区,我国沿海地区人群年发病率达15~50/10万。由于鼻咽部结构的复杂性以及鼻咽癌原发部位的隐蔽性,鼻咽癌的早期症状并不典型。超过70%的新诊断的鼻咽癌患者已为潜在的、局部晚期癌症,并且其中大多数患者肿瘤已侵犯骨性结构(T3期)。局部晚期鼻咽癌,特别是T3期,易发生局部复发或远处骨转移,是其治疗失败的最主要原因。颅底骨质侵犯是局部晚期鼻咽癌的不良预后因素,是鼻咽癌骨转移的高危风险因素。骨转移导致骨相关事件发生的风险大幅度升高。双膦酸盐能够预防骨相关事件的发生,在一些骨转移瘤的治疗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一些实体瘤如乳腺癌和前列腺癌,双膦酸盐更可能起到直接或间接抗肿瘤作用,并降低其骨转移发生率。而其在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中的应用,是否能预防骨转移,目前相关的研究较少。
目的:本研究主要通过比较初治的T3期鼻咽癌(无论是否有远处骨转移)放化疗时是否联合应用双膦酸盐的治疗方法,分析两者局部病灶控制、患者复发和生存的差异,旨在进一步探索鼻咽癌的预后影响因素以及发现疗效更佳的治疗方式。
方法:系统性回顾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并接受治疗的T3期鼻咽癌患者。纳入研究的患者各个临床资料完整,随访配合。根据是否联合双膦酸盐辅助治疗将所有患者分为BPs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根据当年发布的NCCN指南中各分期所推荐的放化疗方案。治疗期间每周随访,治疗结束后定期进行门诊随访,并行血常规、血生化、肿瘤指标及影像学复查,必要时行鼻咽镜检查,出现临床症状者尽早至门诊检查。根据RECIST1.1标准,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估,根据CTCAE3.0标准对两组不良反应进行评估。收集患者治疗前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水平,作为基线水平。统计学分析采用IBM SPSS24.0软件包处理。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Fisher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双膦酸盐应用的影响因素。对两组患者进行1∶1倾向性得分匹配。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使用log-rank检验验证,SREs发生率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Fisher检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应用Cox回归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有254例患者纳入我们的研究,其中119(46.8%)例接受双膦酸盐联合放/化疗(BPs组),135(53.2%)例接受单纯放/化疗治疗(对照组)。Pearson卡方检验或Fisher检验提示治疗方案组间基线资料有统计学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远处骨转移与双膦酸盐的较高的应用率相关(OR=2.370,P=0.003)。将患者进行1∶1倾向性得分匹配后,结果有89对患者匹配成功。BPs组的ORR(76.4%vs.57.3%,P=0.007)和DCR(95.5%vs.86.5%P=0.036)有较明显的改善。而两组的中位OS(40.0个月vs.43.0个月,p=0.388)和中位PFS(37.0个月vs.35.0个月,p=0.382)均无统计学差异。COX回归分析显示IVB期、颈椎侵犯与患者较短的PFS、OS呈明显相关(P<0.001),ALP水平与患者较短的OS相关(P=0.036)。双膦酸盐的应用在多因素分析中与较长的OS相关(P=0.003)。进一步亚组生存分析显示,在IVB期患者(106例)中应用双膦酸盐对PFS、OS的改善较明显(P<0.05),而在III-IA期患者(72例)中的生存获益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良反应方面,双膦酸盐常见症状有发热寒战(15例,16.9%)、肌肉酸痛(7例,7.86%)、关节痛(6例,6.74%)等。此外,双膦酸盐并不加重放疗或化疗相关的不良反应(P>0.05)。
结论:T3期鼻咽癌应用双膦酸盐联合放化疗治疗能够改善患者局部病灶控制率,与放化疗有良好的协同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不加重放化疗相关不良反应。双膦酸盐对局部晚期鼻咽癌的治疗效果仍需要较大样本量及较长的随访时间来证实。
目的:本研究主要通过比较初治的T3期鼻咽癌(无论是否有远处骨转移)放化疗时是否联合应用双膦酸盐的治疗方法,分析两者局部病灶控制、患者复发和生存的差异,旨在进一步探索鼻咽癌的预后影响因素以及发现疗效更佳的治疗方式。
方法:系统性回顾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并接受治疗的T3期鼻咽癌患者。纳入研究的患者各个临床资料完整,随访配合。根据是否联合双膦酸盐辅助治疗将所有患者分为BPs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根据当年发布的NCCN指南中各分期所推荐的放化疗方案。治疗期间每周随访,治疗结束后定期进行门诊随访,并行血常规、血生化、肿瘤指标及影像学复查,必要时行鼻咽镜检查,出现临床症状者尽早至门诊检查。根据RECIST1.1标准,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估,根据CTCAE3.0标准对两组不良反应进行评估。收集患者治疗前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水平,作为基线水平。统计学分析采用IBM SPSS24.0软件包处理。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Fisher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双膦酸盐应用的影响因素。对两组患者进行1∶1倾向性得分匹配。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使用log-rank检验验证,SREs发生率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Fisher检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应用Cox回归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有254例患者纳入我们的研究,其中119(46.8%)例接受双膦酸盐联合放/化疗(BPs组),135(53.2%)例接受单纯放/化疗治疗(对照组)。Pearson卡方检验或Fisher检验提示治疗方案组间基线资料有统计学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远处骨转移与双膦酸盐的较高的应用率相关(OR=2.370,P=0.003)。将患者进行1∶1倾向性得分匹配后,结果有89对患者匹配成功。BPs组的ORR(76.4%vs.57.3%,P=0.007)和DCR(95.5%vs.86.5%P=0.036)有较明显的改善。而两组的中位OS(40.0个月vs.43.0个月,p=0.388)和中位PFS(37.0个月vs.35.0个月,p=0.382)均无统计学差异。COX回归分析显示IVB期、颈椎侵犯与患者较短的PFS、OS呈明显相关(P<0.001),ALP水平与患者较短的OS相关(P=0.036)。双膦酸盐的应用在多因素分析中与较长的OS相关(P=0.003)。进一步亚组生存分析显示,在IVB期患者(106例)中应用双膦酸盐对PFS、OS的改善较明显(P<0.05),而在III-IA期患者(72例)中的生存获益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良反应方面,双膦酸盐常见症状有发热寒战(15例,16.9%)、肌肉酸痛(7例,7.86%)、关节痛(6例,6.74%)等。此外,双膦酸盐并不加重放疗或化疗相关的不良反应(P>0.05)。
结论:T3期鼻咽癌应用双膦酸盐联合放化疗治疗能够改善患者局部病灶控制率,与放化疗有良好的协同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不加重放化疗相关不良反应。双膦酸盐对局部晚期鼻咽癌的治疗效果仍需要较大样本量及较长的随访时间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