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相对高程测量,植物样方调查,降水和蒸发过程观测、泥炭地地表高度和水位观测等野外实测方法,于2006年雨量集中季节研究了金川泥炭地地表倾斜度和地表糙度,植物群落分布,蒸发量和降雨量的动态变化,泥炭地中地表高度和水位的动态变化,以此为基础,分析了水位动态及其变幅对于地形形态和植物群落分布的制约作用,初步总结了水文动态与地形—植被复合体的空间耦合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金川泥炭地从河流到山前,地表相对高程逐渐增加,从距河岸0—325 m的带状区域,植物群落为芦苇—臌囊苔草群落;距河流325—500m的带状区域,植物群落为臌囊苔草群落;距河流500-700m的带状区域植物群落为油桦—臌囊苔草—泥炭藓群落。在这三个植物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先减少后增加,生态优势度先增加后减少。就整个泥炭地来说,泥炭地优势种植物为臌囊苔草。(2)优势种植物越单一,踏头的发育形态越相对一致。随着踏头数目的增加,地表糙度系数逐渐减小;而物种丰富度越高,地貌形态异质性增强,并且踏头数目越少,地表糙度越大。(3)降雨量和蒸发量影响泥炭地地形和水位,并且泥炭地地形对其水位具有控制作用,同时水位对泥炭地地形变化也有制约作用。(4)在7、8、9三个月中,降雨量先增加后减少,蒸发量先减少后增加,在7月份多产生连续性降雨,在8月份产生高强度降雨,在9月份则少雨。在一定程度内,随着降雨量的增加,泥炭地水位上升,随着蒸发量的增加,泥炭地水位降低。在同一点上,8月份水位最高,7月份次之,9月份最小,但7月份水位值与8月份相差不大。而由于泥炭积累和植物群落不同,泥炭地中各点高度变化并没有一致性的规律。(5)水位变化幅度在芦苇—苔草群落中最大,这可能是由于该区距离河流较近,而且人为的在泥炭地与河流相接处挖排水沟渠,使泥炭地中的水更容易的进入河流,使之变化速率较快,变化幅度较大。随着地表相对高程的增加,水位变化幅度逐渐变小,在油桦—臌囊苔草群落中最小,这一方面可能与泥炭藓丘的分布有关,泥炭藓具有较强的饱水和持水能力,对水位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另一方面是由于该区靠近山地,山坡上形成的坡面径流可能对该区域有所补给,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水位的变化幅度。水位埋深受地形、植被和水位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由于地形变化并没有一致性,因而水位埋深变化并没有一致性。水位埋深的上升幅度在芦苇—臌囊苔草群落中最大,随着地表相对高程的增加,苔草群落中水位埋深上升幅度减小,而在油桦—臌囊苔草群落中又逐渐增大。水位埋深下降幅度在靠近河流的在芦苇—臌囊苔草群落中最大,随着相对高程的增加,水位埋深下降幅度逐渐变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