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幽默的理解和使用是一种极其复杂且极为有趣的人类行为。是事关语言和非语言表达方式的一种人类独有的语言现象。根据幽默的来源,人们将其分为语言幽默和非语言幽默。“幽默的产生机制”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焦点,并随之产生了多种幽默理论,如乖讹论、优越感论、慰藉论等。其中以乖讹论占支配地位。“乖讹论”认为任何情况下幽默的产生都是基于对某一概念与实物之间不和谐的突然领悟,而幽默本身就是这种不和谐的一种表现。 作为中国的一种民间艺术,小品作品充分利用语言和非语言表达方式来制造幽默,娱乐及教化大众。随着语言学基础理论的兴起、发展和壮大,学者们已使用其中一些理论来解释小品中幽默的产生,如指示、预设、关联理论和合作原则等。然而,建立在非语言表达方式基础上的幽默,在小品幽默研究中鲜有提及。本文作者将以“乖讹论”为基础,从非语言表达方式着手对小品中的幽默的产生进行研究。 为了便于研究,本文对非语言表达方式的分类和功能进行了阐述。根据阅读的大量文献及前人的研究,作者试图将其划分为体态语、类语言、客体语言和环境语言四类。它们在交际过程中起到了辅助功能、情态功能、替代言语功能、调节话语功能、强调功能及反意功能。凭借这些功能,非语言表达方式在人类交际和幽默的产生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在“乖讹理论”的指导下对小品中的非语言幽默进行的探索式研究对幽默的探索领域乃至语用学具有一定的意义,希望对相关的研究有一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