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MR征象分析及3D增强多平面重建的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免疫功能正常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常规MRI征象及3D多平面重建增强在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经病理或穿刺证实为PCNSL的MRI特征,其中41例常规增强扫描,40例行3D多平面重建增强扫描,12例两种均有检查,并比较常规MR增强与3D多平面重建增强后对于PCNSL典型征象的检出率。 结果:93例患者均为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单发49例(52.6%),多发44例(47.3%);共检出167个病灶。病灶好发于幕上(85%)142个病灶位于幕上,25个位于幕下,主要分布于深部脑白质等近中线部位及靠近脑膜表面。MRI平扫病灶T1WI多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多呈等或稍高信号。159个病灶在DWI上均呈高或稍高信号。增强后163个病灶实质成分均呈团块状、结节状明显强化,4个病灶无强化。8个出现“蝴蝶征”。43个病灶呈现典型的“马蹄征”;81个病灶可见邻近软脑膜强化;40个病灶周围室管膜呈现强化;23个病灶内或周围出现包绕血管征,常规MRI增强和3D对以上征象的显示率分别为(17.1%、34.7%;34.3%、32.0%;14.3%、32%;、10.0%;18.7%)。 结论: PCNSL的MR表现具有特征性,3D增强多平面重建技术可以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有助于提高该病诊断准确性。 第二部分、rADC值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病灶实质部分相对最小表观扩散系数(rADC)值在颅内PCNSL、GBM及炎性脱髓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搜集术后病理确诊的PCNSL39例共47个病灶,GBM35例共42个病灶,炎性脱髓鞘8例共12个病灶的影像学资料,包括常规MRI平扫、增强扫描和弥散加权成像(DWI),测量病灶实质区最小ADC值及病灶对侧正常脑白质区的平均ADC值,并计算两者的比值相对最小ADC(rADC)。对三组病变的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值进行方差分析,并进行两两比较;另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rADC值在PCNSL与非PCNSL的诊断效能进行评价。 结果:颅内淋巴瘤的病灶实质rADC值低于GBM,GBM病灶实质rADC值低于颅内炎性脱髓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249,P=0.000);通过Dunnett T3检验进行两两比较,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803,面积的标准误为0.048,用rADC值判定淋巴瘤与非淋巴瘤有显著意义(P=0.000)。取Youden指数最大值时为判断预后的最佳临界点,即rADC值为0.722时,诊断敏感性0.745,特异性为0.741。 结论:病灶实质部分相对最小ADC值(rADC)有助于颅内淋巴瘤、胶质母细胞瘤及炎性脱髓鞘的鉴别诊断,结合DWI图像及常规MRI平扫+增强可以提高淋巴瘤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