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讨哺乳对大鼠骨密度的影响。2探讨哺乳期骨钙素(BGP)水平、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的变化。3探讨哺乳子代数量与大鼠骨密度变化的关系。4探讨哺乳时间与大鼠骨密度变化的关系。方法1分组:成年未孕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共40只,随机分成四组,每组10只。未妊娠组:未受孕的大鼠,第43天处死。未哺乳组:分娩后立即将子代转移,产后第21天处死。哺乳A组:妊娠大鼠分娩后哺乳,且将哺乳子代数量控制在10-15只,产后第21天处死。哺乳B组:妊娠大鼠分娩后哺乳,且将哺乳子代数量控制在3-6只,产后第21天处死。各组从实验开始直到实验结束均给予繁殖饲料喂养,饲料中含钙1.8%、磷1.2%、蛋白20.0%、Vitd:1500IU/kg。本饲料是由北京科澳协力饲料有限公司提供,见附图2。2骨密度测定:利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量大鼠右侧胫骨近端骨密度,产后各组测量的时间均为:产后第1天、产后第1周末、第2周末和第3周末,同期测量对照组骨密度。3骨钙素测定:采用竞争性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量大鼠血清中骨钙素水平。收集血清时间为:测量骨密度当天,然后统一测定。4碱性磷酸酶测定:用对硝基苯磷酸法测量血清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收集血清时间为:测量骨密度当天,然后统一测定结果1各组大鼠体重的变化:实验开始时各组大鼠体重没有差别,妊娠末期各组大鼠体重增加达到高峰,分娩后各组大鼠的体重明显下降,与试验开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哺乳组大鼠的体重在产后前两周呈下降趋势,未哺乳组大鼠产后体重下降,在第一周末达到最低,此后体重呈上升趋势。哺乳A组和哺乳B组大鼠产后体重比较无明显差异;哺乳组与未哺乳组产后体重比较也无统计学意义。2各组大鼠骨密度的变化:哺乳组大鼠产后右侧胫骨近端骨密度随着时间的延长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哺乳组骨密度虽有缓慢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哺乳组与未妊娠组及未哺乳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哺乳A组和哺乳B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未哺乳组与未妊娠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哺乳组与未哺乳组大鼠产后第三周末右侧胫骨近端骨密度下降幅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哺乳A组与哺乳B组大鼠产后第三周末右侧胫骨近端骨密度下降幅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3各组大鼠骨钙素水平的变化:未哺乳组骨钙素水平在产后有逐渐升高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哺乳组骨钙素水平在产后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哺乳组和未哺乳组与未妊娠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哺乳组与未哺乳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哺乳A组与哺乳B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4各组大鼠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未哺乳组大鼠产后血清碱性磷酸酶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哺乳组大鼠产后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哺乳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哺乳组与未妊娠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哺乳组与未哺乳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哺乳A组与哺乳B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5大鼠哺育的子代数量与胫骨近端骨密度的关系:断奶时哺乳组大鼠胫骨近端骨密度与哺乳的子代数量相关性分析发现,二者成负相关(r= -0.931 r= -0.783 P =0.001 P =0.022)。结论1哺乳期大鼠骨密度明显下降。2哺乳期骨钙素及碱性磷酸酶的升高可能有利于骨量的恢复。3哺乳子代数量与骨密度呈负相关,但与骨密度下降幅度无关。4随着哺乳时间的延长,骨密度逐渐下降,可能产后缩短哺乳时间可以减少产后骨量的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