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8年10月12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次会议出台了新的土地政策——土地流转,这也是继农村家庭土地承包责任制以后的又一次有重大意义的土地改革。它是推动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也是破解土地撂荒、弃耕和土地流转难等问题的主要理论依据。各地纷纷响应党的号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各个政府组织调查组深入农村进行专题调研,全力以赴地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西北经济落后地区也不例外,也卷入了此次土地流转的热潮中,政府出面招商引资,村委会成员积极参与,各部门通力合作共同推动农村土地改革工作。本文以农业用地的转包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地转包对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促进作用。土地转包作为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之一,它是有特色原料的农村依托本地资源制造该种原料的乡村工业(或乡镇工业)的比较优势所在,它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也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本文把土地流转视作一个过程,这恰恰为社会学提供了深入理解社会运行和社会问题的机会,因为土地流转前的一切情况是土地流转后社会系统的反应。本文以西北M村为例,把土地转包分为转包前和转包后两个阶段,以农业现代化为理论依据,对M村农业用地转包前和转包后做纵贯研究,意在比较土地转包前和土地转包后农业的现代化变化。试图对西北落后地区农业用地转出方和转入方的综合分析,旨在回答一系列关乎落后地区农业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补充和完善农业现代化理论,探索落后地区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机制建设,以期探讨农业现代化各要素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为农村社会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此部分包括内容有研究缘起及其研究意义、相关概念界定、研究方法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土地转包前的农业现状,这部分内容包括有农业管理方式、农业经营方式、农业抗风险能力、农业机械化使用现状等,意在说明转包前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缓慢和落后,土地流转事在必先。第三部分通过对土地转包后农业投资、收入的变化,农业机械化和科学技术的应用等六个方面的分析,突显出农业的现代化变化。第四部分主要分析土地转包对农业现代化的促进作用,此部分包括内容有农业的规模化经营、资源的优化配置、农业种植的科学化等,积极地肯定土地流转的现实意义。第五部分分析土地转包出现的社会问题以及问题的成因。第六部分探讨农业现代化的机制建设,以期在理论上理清落后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条件、方式等。本文通过对西北M村土地转包前后农业的现代化变化的分析得出:土地转包后,农业实现了机耕、机播和机收的全程机械化种植方式,实现了节本增效。土地转包促进了资源配置和农业劳动力的流动,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种植的科学化和农村社会阶层的变化,推动了农业的规模化种植和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加快了资源配置的速度,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但是土地转包中也出现一些问题,如农业机械化能否等同于农业现代化,这些问题需要在理论上急需说明。本文的创新点是:以农业用地的流转为研究对象,试图把土地流转的转入方和转出方相结合,分析农业的投资和收益、农户家庭收入的变化,把土地流转当做一个有机系统研究,以期全面分析落后地区农业现代化所需要的社会条件和现实条件,进一步探寻落后地区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