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为指导思想,结合先秦社会史和思想史,从具体材料出发,研究和评价庄子的生存思想。注重庄子思想的现代阐释,注重与儒、墨生存思想特点的对比,在论述与比较中,提出审美生存是庄子生存思想的重要特点,认为庄子思想的核心在于寻找人的精神家园,追寻一种美的生存境界。 题解: “生存”,即人的存在。人的存在模式,大体分为认知、伦理和审美三大生存方式。所谓“审美生存”,就是人的生存态度和生存方式的审美化。该文以“审美生存”研究庄子,不是说庄子没有认知观和道德观,而是指他的知识观、道德观审美化了,庄子生存思想的实质是对世界和人生的诗意把握。 庄子的生存思想具有诗性特点,这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如“人生艺术化”、“艺术的人生观”(陈鼓应)、“审美的人生态度”(李泽厚)和“诗化的思想”(海德格尔)等表述。它们表达着相同的理念:庄子追寻诗一般的生存方式。我们直接借鉴福柯的“审美的生存”一词,以此统一各种不同的说法。以“审美”代替“艺术”,一方面是由于“艺术”只是审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审美”的对象是人的整个生活世界,它不只具有“艺术”的特征,它根本上是一种生存方式;更主要的是“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黑格尔)。把“审美”视为一种“解放”,就是说“审美”具有把人从非人的生存状态中解放出来的意义,这种“解放”是精神范畴的,其中既有对异化世界的抗拒和否定,也有以乌托邦理想救赎心灵的功能。因此,我们探讨庄子的审美生存思想,一是将庄子的生存思想与知识、道德、艺术和人生相联系,二是强调它对现实生存的批判和超越的双重含义。所以“审美生存”不是指庄子思想轻飘飘地如艺术般浪漫,更不是用虚假的美掩饰生存的真实,庄子思想不仅仅是一杯消解焦虑的清茶,一丛思想小憩的绿荫,更在于其前无古人的清醒地批判意识。所以,我们从“审美”的角度研究庄子生存思想,突出其从反思走向叛逆、从超越走向逍遥的特点。 “审美生存”是现代词,《庄子》中并未出现过,我们只是从意义上说,庄子思想具有这一特点。《庄子》中“生”与“性”的大量出现,反映了人的生存是庄子思想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它们分别反映了《庄子》生存思想的两个层面,现实生存与理想生存。这两种生存方式所构成的两个不同的世界,其实只是意义的区别,也就是说,世人与至人的世界实际上是同一个世界,只是人们对它采取的不同态度,使它成为完全不同的世界,同时也使自己成为完全不同的人。庄子的理想生存是通过“体道”来达到的,而道是客观存在的绝对的美,“体道”就是对美的观照,是对一种高质量的生存方式和生命境界的追求,因此,庄子的至人世界是精神的、审美的。庄子赋予生存以意义,在乱世中既重视生存权利,也重视人的个体性、超物质性和自由性,体现的是一种审美生存思想。 内容:论文共分为五部分。 引言:简介本文研究的题旨、国内外研究概况以及研究内容、价值与意义。 第一章:庄子审美生存思想探源。庄子思想的出发点是由于道术为“天下裂”,而要“原天地之美”,因此,人与道的分离和回归是其思想的主题,我们从这个主题可以看到其审美生存思想大体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历史传统和现实,二是未被分离的远古时期,以此批判战国功利的生存观,使人的生命存在审美化。(l)庄子审美生存思想是礼崩乐坏的产物。庄子的审美生存思想与社会变革、思想变革(包括审美意识)直接相关,人类文明进程中的负面因素成为其思想发酵的动因。战国时旧制度和旧信仰纷纷解体,宗教精神的衰落、道德约束的幻灭,使人陷入私欲放纵的深渊,人的任意妄为导致道的分崩离析,天与人、德与人、礼与乐相分离。为了使人的生存从“物役”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庄子认为解决的办法惟有“复其初”,回归素朴的人性。庄子的“至德之世”是远古时代的现实存在,是没有异化的人的生存状态。庄子的理想人,未被人为宗教和伦理理性浸染,也没有物欲的侵害,庄子在超越利害之心的远古寻找人的审美生存方式。(2)庄子审美生存思想是对上古思想文化传统的接受与改造。积淀千年的思想文化成果是孕育庄子审美生存思想的胚胎,自然主义、神话思维构成庄子思想的文化渊源,士阶层的崛起和独立为庄子提供了崭新的生存观念背景。然而,庄子积极扬弃了传统思想文化,庄子的自然人已不是完全自然主义的,揭示了人的终极意义;庄子创造性地改变了神话中的宗教观念,把神话中的人改造为审美的人,通过神话意蕴表达审美生存的途径与方法,使神话由神圣虚幻变为现实的生存之道;隐士思想是庄子审美生存思想的基础,但不是其思想的归宿。 第二章:庄子审美化的世界观。庄子的“道”是“全”、是“一”,也是“混沌”,一旦人 为地加以分开,就是对人性的破坏和毁伤。“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天 下》)“天地之美”、“万物之理”、“古人之全”,分别代表现美、真、善,庄子感叹大道的分离,是真、善、美的分离与异化。庄子要回到“未割裂”的“全”,道的美是“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