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乾隆末年,在各种因素的促动下,清廷有效控制海洋的时代宣告结束。沿海零星的海盗小帮逐渐结成了有组织的大股匪帮,小打小闹的抢劫活动演变为海盗与水师的直接冲突。海盗活动不断升级,发展成威胁王朝统治安全的“大事件”。地处东南沿海中心位置的浙江,海盗活动尤为猖獗。本地土盗、福建洋盗与越南夷盗三股势力相继侵扰,对清廷的海疆安全和沿海社会造成了很大影响。清廷前后花费十余年时间才最终得以平定海患。浙江海盗突然爆发的原因何在,海盗通过哪种方式维持群体的生存并扩张自己的势力,这是本文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作为边缘群体,海盗的活动与水上世界的生活节律是一致的。一方面从事海盗活动是特殊的生态环境下群体生存的理性选择,另一方面也是地域社会对外部变动回应和互动的结果,诸如人口压力、战乱灾害、历史记忆等因素。因此,有必要截取较长时段,从生态学的角度加以考察。而海盗的生存与发展同样也无法摆脱水上世界的种种束缚。水上世界中的渔民水手、水师海盗同处于一个复杂的关系网络之中,并保持着动态的平衡状态。各种群体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海盗正是借助于这一网络系统维持着自身的生存,扩张群体的实力。台湾林爽文起义的爆发,打破了水上世界的平衡,浙江水师奉调入台与越南海盗的进入,使得海上群体的实力对比出现了戏剧性的突变,造成了乾嘉时期海盗蜂起的场景。为应对危机,清廷调整海防政策,以积极的海战政策介入水上世界的关系网络,并重新恢复了对海洋的掌控。但这也是清王朝最后一次重整水上世界的努力。随着西方势力的进入和海上贸易形态的变化,水上世界再次陷入混乱,海盗活动呈现出新的特征,并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的上半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