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任何一个社会成员来说,家庭是“人性的养育所”,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个人早期社会化甚至一生的社会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集聚,形成了庞大的民工潮队伍。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全国流动人口规模已经超过1亿。应该看到,和城市中“流动儿童”遭遇的教育困境一样,“留守儿童”—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那些被留在户籍所在地而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他们之所以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副产品,也是客观社会结构制约下的农村劳动者无奈的理性选择。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社会结构转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正在或将要步入城市,这也意味着留守儿童问题将长时期存在。不了解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必然会从根本上影响对这一问题的科学决策。为了更好地了解情况,更有针对性地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本研究在回顾国内现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宿迁市大兴镇留守儿童群体为个案进行实证研究,希冀从下述三方面描述该群体的特征:1.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包括留守儿童的规模、年龄及性别比、成因、代管家长的情况、生活自理能力、同辈群体交往状况等基本信息;2.留守儿童的认同状况。包括对留守农村的认同、自我认同、未来预期、家庭认同、对父母的认同等;3.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父母教育观念对子女的影响等。与此同时,以“教师眼中的留守儿童”,并通过与非留守儿童的比较发现,在全方位展开的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者的外出务工对其子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一方面,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长期在监管不力的环境中成长,学习成绩有所下降,个性发展存在不良的影响;另一方面,“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父母的外出务工,很多留守儿童自理能力增强,小小年级变得很懂事,并能体晾父母的难处。在研究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此基础上,本人提出了解决当下留守儿童问题的措施:拆除城乡制度藩篱,降低城市教育成本,解决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尝试学校教育家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