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测量大鼠辐射热缩爪反射法痛阈指标、检测大鼠脑内纹状体尾状核大麻素CB1受体的mRNA表达及蛋白表达,探讨CB1受体在炎性痛模型电针镇痛后效应中枢机制的作用,以及大麻素受体工具药对大鼠炎性痛的镇痛作用。
方法:采用完全弗氏佐剂制备急性关节炎模型,运用辐射热缩爪反射法测痛阈,选取疏密波2/100Hz电针进行电针干预,运用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进行mRNA和蛋白检测。
结果:
一、AA模型对大鼠痛阈的影响
造模前各组基础痛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90,P>0.05),造模后各组痛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292,P<0.05),进一步运用配对T检验比较各组造模后痛阈与造模前痛阈,结果显示各组造模后痛阈均低于造模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造模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各组基础痛阈水平均一,造模成功。
二、电针治疗对从大鼠痛阈的影响
电针治疗30min后,电针组、电针+激动剂组和激动剂组的痛阈与造模后相比显著上升(P<0.05),且显著高于模型组、假电针组、拮抗剂组及电针+拮抗剂组(P<0.05),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此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组、假电针组、拮抗剂组及电针+拮抗剂组痛阈与造模后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此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三、CB1受体工具药对从大鼠痛阈的影响
大麻素CB1受体激动剂可使大鼠痛阈较造模后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拮抗剂与电针联合应用,可拮抗电针镇痛效应,大鼠痛阈水平与模型组、假电针组和拮抗剂组相同,无显著性差异(P>0.05)。激动剂与电针联合应用未显示出镇痛的叠加效应,大鼠痛阈与电针组、激动剂组及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四、大鼠纹状体内CB1受体mRNA表达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电针组、激动剂组和电针+激动剂组CB1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与电针组比较,正常组、假电针组、拮抗剂组和电针+拮抗剂组的CB1表达量无明显升高(P<0.05)。提示正常情况下大鼠脑内CB1表达水平较低,造模后纹状体内大麻素CB1受体表达上调,电针治疗后CB1受体表达有升高趋势,但与模型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CB1受体工具药,可调节CB1受体表达,拮抗剂可使表达下调,并反转电针的上调效应;激动剂可使表达上调,但与电针联合无叠加效应。
五、痛阈与CB1受体mRNA表的的关系
纹状体内大麻素CB1受体mRNA相对表达量的趋势与大鼠治疗后痛阈结果相吻合,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B1受体相对表达量与治疗后痛阈之间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r=0.597,P<0.05,提示纹状体内CBl受体相对表达量与电针镇痛效果正相关。
六、大鼠纹状体内CB1受体蛋白表达
电针治疗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电针组CB1蛋白浓度均显著升高(P<0.05),与电针组比较,正常组、模型组和电针+拮抗剂组蛋白表达无明显升高(P<0.05)。
结论:
1、完全弗氏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脑内纹状体大麻素受体,在生理、病理状态下表达不同,生理状态表达较低,病理状态表达升高,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参与疼痛的调节。
2、疏密波2/100Hz电针足三里、昆仑穴对急性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有显著的镇痛后效应,大鼠纹状体内大麻素CB1受体是产生镇痛后效应的重要环节,CB1受体表达与镇痛后效应呈正相关,参与电针镇痛后效应的中枢调节机制。
3、大麻素CB1受体激动剂WIN55212-2可发挥与电针类似的镇痛后效应,但与电针联合应用无叠加效应。
4、大麻素CB1受体拮抗剂AM251可拮抗电针镇痛后效应,阻断部分电针镇痛内源性大麻素系统调节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