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重大的民生问题,关乎国家发展与社会稳定,一直是我国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而"三农"问题的核心则是农民问题,2015年我国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43.9%,是个十分庞大且重要的群体,有效提高这部分人群的收入成为当前的关键问题。福建省2015年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高达56.2%,农村人口占了半数以上,福建省作为农民数量如此大的省份,农民问题必然需要充分重视。虽然福建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从2001年开始福建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逐渐趋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且各县域农民收入水平表现为闽中及闽南地区较高,其他地区发展相对落后。可见对于福建省而言,研究各影响因素如何作用于当地及邻近县域的农民收入,其作用大小如何,对于有效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协调各地区农民收入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以2007-2015年福建省各县域农民收入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各县域农民收入水平发展现状,选择城镇化水平、城乡收入比、人均GDP、粮食产出率、初等教育水平及工业化水平作为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先通过Morans’ Ⅰ统计量确定了农民收入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以此为根据引入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在对具体模型的选择时,首先通过构建LM统计量确定了空间依赖性为空间滞后与空间误差同时存在的空间杜宾模型,通过豪斯曼检验进一步考察模型为固定效应模型,接着通过联合显著性检验判定模型为个体时间双固定效应,最终确定了我们要用的模型为个体时间双固定的空间面板杜宾模型。通过模型的实证得出了各影响因素对农民收入的直接效应及间接效应,结合实证结论提出有效提高福建省农民收入的对策建议。通过本文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福建省总体农民收入水平居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上,但自2001年以后增长率却趋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其中,工资性收入占比逐渐取代家庭经营性收入成为福建省农民的第一大收入来源。从县域角度看,福建省农民收入呈现沿海县域发展水平高、内陆县域发展水平较低的状态。(2)人均GDP及初等教育水平是提高福建省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无论对当地还是周边县域农民收入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城镇化水平及城乡收入比对邻近地区农民收入的提高均有显著影响,而城乡收入比对当地农民收入却具有负向冲击;粮食生产率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只表现在提高当地农民收入,对邻近地区的农民收入影响则不显著。(3)针对实证结论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完善教学基础设施,扩大农村教师队伍;积极推动福建省城镇化建设,吸纳现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同时吸引外出务工的农民建设自己的家乡;协调各地经济发展,加强区域间的各类交流合作;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产品产量与品质,实现农产品供给侧改革;健全农产品物流体系,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