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基于实际地震动数据利用参数性预测模型和非参数性预测模型回归不同区域地震的地震动预测模型,利用机器学习中的主成分分析算法和粒子群算法提取地震动母波,通过对地震动母波进行线性组合,匹配目标场地的预测反应谱,合成目标场地的地震动时程。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川滇地区的实际地震动数据,应用随机效应模型建立了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和反应谱(Sa)与震级、场地及距离之间的关系,给出了一个符合当地地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实际地震动数据利用参数性预测模型和非参数性预测模型回归不同区域地震的地震动预测模型,利用机器学习中的主成分分析算法和粒子群算法提取地震动母波,通过对地震动母波进行线性组合,匹配目标场地的预测反应谱,合成目标场地的地震动时程。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川滇地区的实际地震动数据,应用随机效应模型建立了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和反应谱(Sa)与震级、场地及距离之间的关系,给出了一个符合当地地震动特性的地震动预测模型,回归的方差接近0.7,模型较好的符合了当地的地震动数据特征,与NGA以及国内其他模型相比表明,建立的模型适合于川滇地区。(2)提出了一个应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回归地震动预测模型(GMM)的框架,给出了确定LSSVM模型的参数C和r的方法,基于川滇地区地震动建立了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地震动预测模型,提出的GMM可合理地预测给定场点的地震动PGA和Sa,与国内外预测模型比较,结果表明提出的模型是合理的,其对地震动预测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3)引入主成分分析算法从地震动数据库中提取有效的地震动母波信息,结合目标区域的地震动预测模型给出了匹配反应谱的地震动时程,提出的结合实际地震动合成新地震动时程的方法合理地包含了区域实际地震动的特性。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不同中医证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趋化因子配体5(CCL5)水平,探究CLL5与LDH患者疼痛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1年7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脊柱科住院并确诊为LDH的患者160名作为试验组,按照中医证型、椎间盘病理特点分型、疼痛程度的不同分不同的亚组。同时选取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比试验组与对照组间血清CCL5水平的差异;探究不同中医证型、不
本文在考虑核电结构大质量、大刚度特点的基础上,通过进行桩-土-核岛模型动力相互作用振动台试验和ABAQUS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对非基岩场地核电站桩基在考虑运动相互作用和惯性相互作用时的地震响应规律和破坏特征进行研究。具体开展和完成主要工作如下:1.设计并进行考虑群桩运动和惯性相互作用的大型振动台试验。设计了土-桩基础-核电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振动台试验方案,完成试验模型制作;对试验中所采用的各类传感器
近三十年来,我国桥梁工程建设迅猛发展,一大批处于数十米、甚至超过百米的深水中的高墩大跨桥梁陆续建成。地震中,水域中的桥墩会受到地震动水压力的影响。因此,在桥梁的抗震设计验算中,需要将动水压力效应与其他地震作用效应叠加。《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C/TB02-01-2008)的动水压力计算公式主要针对水深15米以内的桥墩,是否适用于高墩桥梁,是否需要修改、如何修改,受到工程界的关注,也涌现了大量
双钢板混凝土剪力墙由外包钢板、混凝土和剪力连接件组成。两片钢板由剪力连接件连接,形成对混凝土的约束。同时,混凝土和剪力连接件也防止外包钢板过早屈曲。这种组合构件具有构造简单、安装方便、抗震性能优良等特点,特别适合对抗震韧性有较高要求的建筑。近年来,关于双钢板混凝土剪力墙的研究多集中在连接构造和面内受力性能上,对于其面外受力性能,特别是抗冲剪性能研究不足。为此,本文针对采用槽钢连接件的双钢板混凝土剪
场地效应是工程地震学、岩土地震工程学和地震学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对于近断层地震动模拟、地震动预测方程建立、地震灾区的震害评估、地震小区划、建筑物的选址及其抗震设防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利用日本KiK-net台网的强震动观测数据开展场地效应的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将日本KiK-net地震台网中具有完整钻孔测试数据的646个台阵分别按照中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
SMA材料作为一种新型消能减震材料在土木工程中得到了一定应用,其良好的自复位特性,能在消耗能量的同时减少结构的残余变形。本文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能够描述SMA材料强化段力学行为的多段线性唯象本构模型,模型中实现了马氏体强化段加载路径和卸载路径的分离,提出了马氏体强化段加载路径的刚度计算方法,与其他学者提出的SMA模型相比,这种路径分离后的本构关系模型与SMA的实际力学行为更加接近。以一个
农村地区房屋建筑抗震能力相对于城镇较为薄弱,在历史大地震中破坏严重。我国疆域辽阔,气候条件多样,民族众多,不同地区农村房屋建筑受建筑习惯、地理环境以及经济因素等诸多条件影响在结构特点和建筑风格上往往存在一定差异,从而导致了不同地区房屋抗震能力的差别。因此,了解不同地区农村房屋建筑特点,研究各类农村房屋建筑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对于推进我国农村地区房屋的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农村地区房屋建筑
砌体结构由于施工简便、建造和围护费用低廉、耐久性能优异、保温隔热性能佳、节能效果明显等优势在我国中小城市及村镇中被广泛应用。但是通过已有的震害资料以及工程应用,可以发现砌体结构也存在需迫切解决的问题。首先,传统的砌体墙因其自重大,抗拉能力差在地震作用下破坏。其次,大多数传统的砌体墙都是用粘土砖制成的。传统的粘土砖具有严重的能耗高,施工效率低,抗震性能差等缺点。最后,传统的砌体墙现场施工,施工效率低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国家和社会对防震减灾的需求从以往重视安全单一目标向建筑安全和建筑功能双保护转变。建筑抗震安全和震后功能的快速恢复称为建筑抗震韧性,国内外针对建筑抗震韧性开展了大量研究,覆盖了评估方法和韧性提升技术等环节。目前,我国已经编制了《建筑抗震韧性评价标准》GB/T38591-2020,从修复费用、修复时间和人员伤亡三个维度评定建筑抗震韧性,建立了支撑抗震韧性评估的建筑构件易损性和后
我国作为基建大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一直是我国基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在很多地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交通网络,这些交通网络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我国也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仅21世纪以来7级及以上的地震就发生过多起,包括汶川8.0级地震、玉树7.1级地震、雅安7.0级地震、九寨沟7.0级地震以及青海玛多7.4级地震等。这些地震对交通系统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