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金融要素亦是核心的要素。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但是由于在工业化初期阶段,我国实行的是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使资金大量流向城市与工业部门,农村金融机构缺失、农村金融市场的不完善使农村信贷数量供不应求,农村金融不能有效地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服务,尤其在中西部欠发达的县域。本文用“金融空洞化”来概括这种现象。我国农村金融空洞化,指的是20世纪90年代农村金融机构实行商业化改革之后,大量金融机构从农村地区撤出,伴随着金融机构的大规模撤并,农村资金持续外流,造成我国农村地区金融资源匮乏甚至枯竭的一种现象。农村金融空洞化是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的必然产物。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控制和垄断农村经济资源,农村金融也属于“计划金融”,由国家通过行政手段配置农村的信贷资金以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伴随着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金融商业化改革,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出现了大规模的撤并,导致农村金融机构的收缩;继续留守在农村区域的金融机构由于体制缺陷和农村金融生态不平衡,也未能有效发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在中西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存在金融抑制问题,当地被抑制的金融不但不能促进经济发展,反而还阻碍着经济发展。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务之急就是要解决“三农”资会瓶颈,弥补农村的金融空洞。论文第一部分首先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逻辑顺序,介绍了我国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经典理论和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后者按照理论形成的历史先后顺序论述。该部分理论是后文研究的理论依据。然后综述了我国现阶段对农村金融空洞化问题的主要研究成果。第二部分从实证和理论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空洞化的现象。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地区撤并、农村金融风险转移机制主体缺位、农村资本市场主体缺位,这三种表象可概括为三个“缺位”:农村金融机构主体缺位,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功能缺失,农村金融体系也存在治理缺失。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从农村资金的需求方、农村资金的供给方及政策当局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空洞化的成因。总而言之,我国农村金融空洞化的成因可归纳为政府政策供给不合理,农村金融生态失衡环境下的农村金融结构与功能存在双重缺陷。第三部分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探讨农村金融空洞化对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从理论上讲,农村资金短缺影响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村正规金融机构金融服务弱化使其“现代经济的核心地位”丧失,进而诱发民间非法融资的滋生,农村资金短缺和民间金融的发展制约地方政府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最终表现为农村资金短缺制约农民收入的增长。从实证上,以西部地区典型的欠发达农业省份贵州省为例,分析了金融供给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得出信贷资金供应与农村居民收入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且前者是后者的原因。第四部分提出了对策与建议。针对农村金融生态失衡环境下的农村金融结构缺陷和功能缺陷,提出包括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和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市场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