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东都城空间布局之嬗变

来源 :四川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lfm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隋唐东都城的空间布局。隋唐东都城含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东都城,仅指隋唐洛阳城垣以内的宫城、皇城及外郭城;广义的东都城,不仅指上述区域,而且还包括城垣以外的一些地区,如离宫别苑、墓葬区及龙门石窟等,从而构成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东都城空间体系,本文所使用的正是东都城的广义。文中采用的空间概念,既是指城市外部形态组成的物质空间,又包括人与人之间关系得以体现与展开的社会空间,布局则是指对城市整体作出全面的安排。在对隋唐洛阳城考古发掘及研究做一学术史回顾的基础上,本文将侧重于对隋唐洛阳城物质与社会空间布局演变进行较为全面地探讨。研究方法是考古学与历史学的方法,在整体的都城历史观的指导下,树立动态的城市考古理念;改变传统观念,将有关隋唐洛阳城市建筑的历史文献,作为都城志来解读;要把社会空间,即社会史的研究内容与方法纳入到城市考古的视野之中,达到透物见人的目的。以上是有关绪论部分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地理环境、建都传统与东都城空间体系,是从时空的角度对隋唐洛阳城定位,从地理环境、历史沿革两个方面阐述了影响城市建设的地理与历史因素。在诸多地理因素中,与东都城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两山四水,即城北邙山、城南龙门山,洛、伊、瀍、涧四水。文中还提出“东都城空间体系”这一具有统摄性的重要概念,包括城、苑、墓、窟四个部分,以下第二章至第五章,就是对这一宏观概念的具体论证,对隋唐洛阳城不同空间单元布局演变的复原性研究。   第二章宫城与皇城空间布局,在宫城部分(第一节)重点选取两个问题进行论述,一是宫城主体建筑空间布局的演变,是由二度纵深扩张的殿堂式建筑,向以三度空间拓展的楼阁式高层建筑的转变,即由乾阳殿(乾元殿)到明堂的变化;二是唐代洛阳宫城由单一宫城制到“两宫制”的转变,上阳宫的营建是洛阳“两宫制”形成的标志。在皇城部分(第二节),主要阐述了隋唐两代皇城布局的不同特点,洛阳唐代皇城与隋代皇城最大的区别在于新增“左祖右社”,符合周礼之制。   第三章东城与含嘉仓城布局,在东城部分(第一节)指出了隋唐时期东城布局发生的细微变化,并以东城宣仁门址发掘作为切入点,运用“城市遗痕分析法”,考证出隋唐宣仁门街被老城西大街所叠压,东大街与隋唐上东门街上下重叠,南北大街叠压在隋唐徽安门街之上,从而揭示出隋唐宣仁门街、上东门街及徽安门街与今洛阳老城十字街的密切关系,从一侧面反映出隋唐东都城对金元明清洛阳城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在含嘉仓城部分(第二节),根据已发掘的考古遗迹,将仓城分为仓窖区、场区及纳粮区等3个功能区。又将城址内外的仓窖区集中在一起,做了初步的分期、分区研究,有隋、唐两期,以东都城为坐标点,自内向外,分为城区、郊区及县区等3区,反映出洛阳隋唐两代仓窖分布由城外到城内、由分散到集中的发展趋势。   第四章外郭城空间布局,一方面对里坊区基本概况及里坊形制布局特点做了较为详细地介绍,特别是对近20年来东都城里坊遗址的考古勘查与发掘情况进行了总结。另一方面,依其性质的不同,划分出外郭城建筑的7种类型,即衙署、寺观祠庙、市肆作坊、住宅、园池、馆驿及渠堰堤桥等,并据历史文献及考古发掘资料,对上述建筑类型的空间分布与演变做了复原性探讨。   第五章城外重要遗存的空间分布,是指隋唐东都城垣以外与该城密切相关的一些遗存,如离宫别苑、隋唐墓地等。在离宫别苑(第一节)部分,根据洛阳隋唐离宫空间位置分布的不同,分为苑内型、城郊型及县区型等3类。别苑,亦称苑囿,洛阳西苑历经隋唐两代,其空间范围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本文用了较大篇幅讨论了东都城与隋唐墓地的空间关系(第二、三节),重点分析了隋唐墓地分区、墓地类型与社会空间、墓地分布特点及变化原因等问题。   第六章隋唐东都城空间布局的分区与分期,在城内功能分区部分(第一节),按照地理空间位置、功能的不同,将其划分为宫城皇城区、洛北及洛南里坊区等3区。宫城皇城区是以国家行政区为核心,宫城周围分布的诸小城,具有军事防卫区的性质。外郭内的里坊区,是以居住、经济活动为重点的区域,兼有行政、宗教、文教等多个功能区。本文将该城隋唐两代长达300余年的历史,分为三期七段:第一期为隋末至初唐前段(605~657年)。以唐高祖武德四年为界限,分为早、晚两段。早段自隋大业元年至唐武德四年,晚段自武德四年至显庆二年。第二期为初唐后段至盛唐(657~755年)。分别以武则天光宅元年、唐中宗神龙元年为界,将其划分为早、中、晚三段。早段即初唐后段,中段即盛唐前段,晚段即盛唐后段。第三期为中晚唐(755~907年)。以广明元年为界限,分为早、晚两段。早段自天宝十四年至广明元年;晚段自广明元年至天祜四年。对各期城市空间布局的基本特点进行了归纳。   第七章隋唐东都城空间布局的形成与演变,以在东都营建史上最具典型意义的隋代东京与武周神都城为重点,兼顾其他时期洛阳城空间布局的变化,从城市空间布局入手,较为深入地剖析了隋唐东都城规划的一些理念,探索了当时思想观念、文化潮流以及隋炀帝、宇文恺、武则天等人对都城营建规划的影响。在隋代东京城部分,论述了东京城选址与全城中轴线的确立,提出该城营建规划崇方、尚中、跨水营建等基本特点,以象天法地的天人合一思想、周易八卦及阴阳五行为核心内容,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兼采其他诸如佛道思想、《管子》规划思想等基本理念。还汲取了秦汉以来南北方诸多都城规划的精华,成为独具个性的都城。在武周神都城部分,其规划理念主要体现在宫城、皇城中轴线上主体建筑的营建方面,“自我作古,用适于事”,成为武周明堂规划的指导性原则。在中晚唐时期洛阳城部分,对这一时期城市空间布局的演变特点及动因做了初步探讨。总之,隋唐东都城具有3个特点:一是在空间上,它是南北都城文化交汇融合之作;二是在时间上,承上启下,正处于“唐宋变革期”,是我国古代城市由中古向近世过渡的典型范例;三是唐末五代时期的洛阳城,是研究由里坊制向街巷制转变的重要例证。
其他文献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由于国际政治经济的新变化、美国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传统科技政策存在的种种弊端,促使克林顿一上台就提出了有别于以往的新科技政策,以促进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事实证明,克林顿时期的科技政策确实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其影响重大、意义深远。本论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分析克林顿科技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冷战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使得美国开始以新的眼光重新探讨发展道
六朝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是一个政治大动荡,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在今江苏南京、丹阳和句容等地尚存有33处帝王陵墓遗迹可考。这些残存的南朝陵墓石刻是了解六朝历史的第一手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