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由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变化引起经济过程中各中介变量的连锁反应,并最终引起宏观经济指标变化的工具、渠道、机理和效应。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关键在于其传导机制是否通畅。而不同渠道的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又依赖于一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及本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 从我国的货币政策实践来看,1994年至1997年是以信贷规模为中介目标,1998年以后,货币供应量成为唯一的中介目标。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化程度的加深,我国货币供给也表现出越来越强的内生性,货币供应量已经不再适宜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货币政策传导应该由贷款规模或者货币供给量等数量型的传导机制过渡为市场利率-价格型的传导机制,而这又依赖于我国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改革。 2013年7月20日,央行宣告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此,贷款利率全面放开。央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预示着利率逐步代替货币供应量成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介目标的必然趋势。但是,多数学者的研究证明,利率传导机制在我国不存在,或者仅仅是局部有效的,低效的。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对2001年到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变量和政策变量的实证研究,旨在检验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并在其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考虑引入预期价格因素,通过数据的对比分析,研究合理预期能否增强利率传导机制的有效性。 本文对每个宏观经济变量构建了无约束的VAR模型,并使用统计软件EViews7.2对模型进行了变量的单位根检验、变量的协整检验、模型的平稳性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差分解分析和脉冲响应分析。基于严格的检验结果,本文得出了如下结论: (1)货币供应量 m1、m2对大部分宏观经济变量具有显著的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能够很好地解释消费和进出口的变动。但是,货币乘数以及外汇占款等其他因素的存在,使得货币供应量作为政策中介目标的可控性降低。 (2)利率对部分宏观经济变量,特别是投资水平有着重要影响。利率的波动能显著引起投资的波动,并且二者的变动方向呈现非常明显的负向关系。一单位正向的利率冲击往往能在短期内(7个月左右)迅速导致投资的减少。 (3)预期价格的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有效性,但是仅仅适用于投资领域。预期价格的存在,一方面会显著提高利率变化量对投资变化量的贡献度,另一方面能够确保货币政策通过利率这一传导机制发挥更大的效应。然而,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不完全和汇率管制,利率传导机制的“财富效应渠道”、“汇率渠道”却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即使引入预期价格,其作用也微乎其微。此外,预期价格的引入依然不能避免货币政策的时滞性。 最后,基于实证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关建议:一是确立以利率为主,通货膨胀率为辅的多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二是提高政策透明度,引导形成合理的预期价格形成机制;三是加快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对内通过金融深化拓宽公众投资渠道,对外逐步提高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