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插入语在言语交际中是作为语用成分承传的,因此一直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边缘性问题。但正是因为它在句法平面处于特殊的地位,才使我们在研究它的同时能够深化同类语法现象的认识。本文比较全面地考察了汉语插入语的使用情况,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讨论它的产生动因,并通过插入语在不同语体中的使用情况来证明这一论断。第一部分讨论了插入语的分类。以往各家对插入语的分类标准看法各不相同,有的从作用或用途上划分;有的从出现位置和表意上划分;有的从意义上划分等。本文认为补充功能是插入语的元功能,也就是最基本的功能,所以应该把它为分类依据。由于补充性对位置的依赖,自然位置也就成为最可操作的分类标准。由此,能体现插入语功能的位置是中间、结尾,然后才是首位。处于中间、结尾的插入语叫单纯插入语;首位是元功能的扩展位置,是扩展型插入语。第二部分从认知关联角度解释插入语的产生动因。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为插入语产生动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框架。关联理论认为人类交际遵循一个总的原则——关联原则。交际时交际主体所提供的信息应该具有充分的关联性,以便让交际对象能正确推断自己的意图;另一方面,交际对象通常试图以最小的努力去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以此我们可以明确,插入语是交际主体制约交际对象推理话语的一种手段,也是引导交际对象正确理解话语的重要标识。第三部分从插入语在不同语体中的使用倾向,来证明它是交际主体制约交际对象推理话语的一种手段,也是引导交际对象正确理解话语的重要标识。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口语中表情型占的比例最大,而在书面语中连接型占的比例要大于其它类型。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口语强调的是交流,不但交际主体要发出话语,还要求交际对象依此话语做出反馈。为了让交际对象进行有效地反馈,交际主体便要明确、清晰而不是错误、模糊地表达主观态度和看法。而书面语因为言辞周密、逻辑性强,所以能显示各部分之间逻辑关系得连接型插入语就要占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