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4年“11超日债”成为我国第一只违约的公募债券以来,债券市场上违约失信的“老赖”数量在急剧上升,截止到2019年6月,违约债券已达372只,严重影响了债券市场健康发展。治理这样的“老赖”,不仅面临难以区分债务人是因资不抵债导致的经营性违约,还是债务人具备还款能力却策略性违约的问题;而且更令债权人和市场监管者困惑的是:策略性违约中,如何识别债务人因还款意愿不足导致的主动型策略性违约,还是债务人因短期流动性不足或者技术原因等而导致的被动型策略性违约。本文融合了同花顺iFinD、万德数据库wind、天眼查、信用中国官网、国内各大搜索引擎等多源数据,探讨了我国信用债策略性违约的识别以及影响因素。首先,根据道德风险理论,从信息不对称与金融伦理两个角度阐释了主动型策略性违约与被动型策略性违约形成机制;其次,应用非合作博弈分析了信用大环境下债务人的决策行为,分析信用大环境对债务人决策的影响情况;最后,进一步探讨了债务人还款能力以及还款意愿的影响因素,包括净利润率、短期债务占比、企业实际控制人素质和企业担保情况,并提出了本文四个实证研究的假设。实证研究分为三个方面。一是,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对策略性违约进行识别,区分出经营性违约以及策略性违约,并通过综合评价得分模型,获得债项的综合得分,根据综合得分来区分主动型策略性违约与被动型策略性违约;二是,通过logistic回归得到的比数比来对本文假设进行验证;三是,对本文模型进行检验:通过样本外检验,对logistic模型与综合评价模型的预测精度进行检验并加以比较;运用判别分析,检验综合评价模型得到的分类结果是否合理,并在此基础上,识别出用于检验的样本中,主动型策略性违约与被动型策略性违约的债券。道德风险理论研究表明,具有良好品德的债务人会尽量及时还款,如果当下无法及时还款,则会被动的发生违约行为,形成被动型策略性能违约;而不具备良好品德的债务人会利用信息不对称尽量拖延还款,即使当下可以还清,也会选择暂时拖着,形成主动型策略性违约。非合作博弈分析的结果显示,在恶劣的信用大环境下,(策略违约,策略违约)构成债务人违约行为的唯一纳什均衡解;还款能力差异分析显示,发生策略性违约的企业,还款能力应当高于经营性违约;还款意愿差异分析说明,发生策略违约的企业,还款意愿应当低于经营性违约。实证研究表明:根据比数比对策略性违约影响因素类型判断,企业的净利润率是策略性违约的一个危险因素,即企业的净利润率越高,出现策略性违约的可能性越大。短期债务占总债务的比重是一个危险因素,表明企业的短期债务占总债务的比重越大,企业面临的短期债务压力也就越大,就越可能出现策略性违约。企业实际控制人的受教育程度适中,任职年限越短,没有过往的负面信用记录,出现策略性违约的可能性就越低。有无担保是导致策略性违约的一个保护因素,即有担保的企业发生策略性违约的可能性较低。并且,企业所在地综合信用排名是否进入全国前50是策略性违约的保护因素,表明所在地区综合信用排名进入全国前50的企业,发生策略性违约的可能性较低。识别主动型与被动型策略性违约的综合得分模型表明:当综合得分大于4的时候,该债项大概率为被动型策略性违约;得分位于3-4之间的时候,该债项大概率为主动型策略性违约;得分小于3的时候,大概率为经营性违约。使用判别分析,对该分类结果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整体的预测正确率为91.6%,对经营性违约、被动型策略性违约、主动型策略性违约的预测正确率分别达到91.8%、84.9%和100%,预测的准确度相当高,说明该分类是可靠的。识别经营性违约与策略性违约的模型检验结果表明:Logistic整体识别准确率为93.1%,但样本外检验的准确率为74.19%,对策略性违约的判断准确率仅为61.54%,模型对经营性违约与策略性违约的识别能力有待提高;而综合评价得分模型通过样本外检验得到的整体识别准确率为95.16%,且对于策略性违约的判断准确率为84.62%,综合得分模型的预测好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预测。最后,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研究角度上的创新以及研究内容上的细化:本文研究一种特殊的违约行为——策略性违约,并且通过综合评价得分模型,研究策略性违约的两种表现形式,即主动型策略性违约与被动型策略性违约,并对其进行了一定的区分与识别。二是研究方法上的创新:本文采用一阶验证性因子分析来为层次分析法判断矩阵的构建提供依据,用熵值法得到的差异系数来对层次分析法得到的权重进行修正,尽可能的降低层次分析法主观性过强的影响,使得本文的实证结果更加客观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