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已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重要问题。肥胖主要是由于脂肪组织膨大导致的。脂肪组织膨大的方式有两种:增生(细胞数目增多)和肥大(细胞体积变大)。研究发现,肥胖个体通常伴有血小板数目的增多和激活。血小板不仅自身膜表面具有很多蛋白分子,它在激活过程中还会释放出大量可以促进细胞增殖的生物活性分子。目前有关血小板对前脂肪细胞增殖的影响研究还很少。为了探索血小板在肥胖中的作用,本研究首先在人群水平分析血小板参数与体脂含量及其分布之间的关联性。其次,在细胞水平探索血小板在前脂肪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对象与方法人群水平:基于兰溪城镇队列招募到3,327名年龄在18-80岁的社区居民,收集血液样本,检测得到血小板参数,包括血小板数目(plateletcounts,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血小板容积(plateletcrit,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和大血小板比例(platelet large cell ratio,PLCR)。采用双能量X射线吸收仪对体脂含量及其分布进行测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血小板参数与体脂含量及其分布之间的关联性。细胞水平:通过利用血小板及其释放物与人前脂肪细胞或小鼠前脂肪细胞系(3T3-L1细胞)共培养,评估前脂肪细胞生物学功能指标的改变,从而探索血小板在前脂肪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人群水平:PLT与体质指数、腰围、腰臀比、总体脂量、总体脂率、躯干脂肪率、android脂肪率以及男性型女性型脂肪比呈统计学意义上的正相关,与gynoid脂肪率呈统计学意义上的负相关。在模型中进一步调整炎症因子,如超敏C反应蛋白或白细胞数目,这些统计学关联仍然存在。PCT与体脂含量及其分布之间的关联性与PLT一致。但是MPV、PDW和PLCR与体脂含量及其分布之间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的相关。细胞水平:(1)血小板及其释放物可以促进前脂肪细胞增殖;(2)血小板及其释放物通过促进前脂肪细胞从G0/G1到S期,促进增殖;(3)血小板可能通过Akt/mTOR途径促进前脂肪细胞增殖;(4)血小板可能通过调节3T3-L1细胞中周期蛋白cyclinD1的表达,促进细胞增殖;(5)此外,肥胖小鼠比正常小鼠的血小板促进前脂肪细胞增殖能力更强。研究结论在人群水平上发现,PLT和PCT与体脂含量及其分布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相关。由于PCT是通过PLT乘以MPV计算得到的,PCT与体脂含量及其分布的关系主要受到PLT的影响。这些相关性结果表明,血小板数目与体脂含量及其分布的关系更为密切。在细胞水平上发现,血小板可能通过Akt/mTOR途径调控周期蛋白cyclinDl的表达,从而促进了 3T3-L1细胞的增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