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类众多民族中,系统地创造出自己文字的少,无文字的民族占多数。我们将人类分为有文字民族和无文字民族,只是强调民族有无文字的区别,二者的文化传承方式除了文字记载的区别外,还有很多相同的形式。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也是信息系统中传播、传承和储存的载体。歌谣作为“民间文化的储蓄所”,是口头语言的典型,“贵州普定布依族铜鼓十二则”集中反映出布依族过去和现在社会的生活形态、风俗习惯和思想意识等,所以对歌谣的分析是无文字民族研究的“首要工具”。口头语言与实践行为相结合,才能触及深层的民族文化和历史记忆,“送宁”仪式的演述实践,使布依族文化得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实现了“实践记忆”在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中的特殊功能。人类是一“符号帝国”,实物图符是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的方式之一,布依族铜鼓图符的文化含义,映射出该民族的具体文化特点和文化事象。在中国行政领土统一体中,任何民族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以汉字为表现形式的汉文化的影响,无文字民族在与汉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出现借用汉字来记录保存、传承表述本民族文化的现象。布依族的原始宗教职业者布摩,或借汉字的音,或借汉字的义,或借汉字偏旁组合成新字,记载自己宗教体系的经典,称为“摩经”,其文字习惯称作“方块布依字”,方块布依字不仅记录布依族的宗教体系,而且固定承载布依族民间口头文学、古语词汇等文化信息。无文字民族通常还存在直接运用汉文字表述自己文化的现象,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改变了自身的深层信仰世界、价值世界和意义世界。布依族采借“天地君亲师”汉字神牌的文化传承方式就改变了汉(字)文化原有的涵义,转化为布依族固有的信仰意符。现代图像传媒的出现,既冲击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但也为其“复兴”提供了运用上的便利,扩大了展示的空间。布依族山歌光碟,使布依族传统文化再次回归到口耳相传的叙事语境。无文字民族各种文化传承方式交叉互渗,盘根错节,不仅共同构筑民族文化的整体全貌,而且与有文字民族的文献记载一起,共同谱写了人类文明的全息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