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分泌胞外全基质修饰钛种植体表面的研究

来源 :安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iang2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自骨整合(osseointegration)理论成为口腔种植学发展的主导理论,口腔种植学得到广泛的发展和应用。但是,目前种植修复也存在植入后愈合时间较长,在骨质、骨量不良的部位失败率较高等问题。种植体-组织界面的反应被认为是决定牙种植体成功和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学者们纷纷通过对种植材料表面进行有效的控制,促进骨整合。近年来在种植体表面粗糙化和表面氧化物活化的基础上,将生物活性分子复合在种植体表面的生化改性成为种植体设计研究中较为活跃和发展较快的领域。为了模拟胞外基质对生物行为的调控功能,通常采用基质中的活性成分对钛表面进行改性,并取得较为肯定的结果。但这些单一的活性成分与天然基质仍有差距。因此为了使钛种植体的仿生构建更接近天然情况,本次研究试想用生物自行分泌的胞外基质作为一种新型生物材料,进行初步探讨。目的在体外研究成骨细胞自身分泌的胞外基质(ECM)修饰的钛表面对骨髓基质干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为进一步指导钛种植体表面的仿生构建提供依据。方法取SD乳鼠,采用改良组织块法培养成骨细胞。取直径12 mm的钛棒,加工成厚1 mm纯钛片,消毒后放入24孔培养板中,用DMEM培养液将成骨细胞浓度调整为3×105/mL,取1 mL/孔接种于钛片上,经过反复冻融脱去细胞留下基质,即为基质化钛片(Ti/ECM)。取SD大鼠,采用全血贴壁法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取传至第3代的细胞,用DMEM培养液将其浓度调整为1×105/mL,取1 mL/孔分别接种于基质化钛片和纯钛片上,分为基质化钛片组(Ti/ECM/BMSCs)、纯钛片组(CpTi/BMSCs)。通过荧光免疫组化、扫描电镜的观察和MTT检测、ALP活性检测,观察基质化钛片的表面形貌变化、胞外基质形态和标识成分,并比较两组钛片上骨髓基质细胞的早期黏附、铺展、生长增殖、分化情况。结果关于钛片的基质化构建,荧光显微镜显示去细胞后,钛表面存有胞外基质的生物活性成分,其呈现为不规则絮状,SEM显示基质化后钛片表面被一层似胶状物质覆盖;关于两组细胞行为比较,SEM显示骨髓基质细胞在基质化钛片表面黏附、铺展良好,在接种4h时,Ti/ECM/BMSCs细胞黏附率与CpTi/BMSCs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接种1、3、5、7天后,Ti/ECM组的细胞增殖与CpTi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接种5天后,Ti/ECM表面的细胞分化与CpTi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过初步基质化构建,钛片表面存有多种胞外基质的生物活性成分,基质化钛片更有利于骨髓基质细胞的早期黏附和进一步铺展、增殖,并可能具有诱导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作用。
其他文献
革兰氏阴性厌氧菌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是公认的主要的牙周可疑致病菌。牙龈素是牙龈卟啉单胞菌分泌的胞外蛋白酶,是其重要的毒力因子。与牙周病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