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初著名出版家、诗人邓汉仪,不仅创作了一批优秀的诗歌作品,而且在清初诗学建构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旗手。他倾注毕生精力选评清初诗歌,既引导了清初诗歌的创作,也为保存清初诗歌文献作出了重大贡献。《诗观》是邓汉仪选评的一部大型诗歌总集,是清初人选清初诗的杰出代表,具有较高的文献学意义和诗学价值。《诗观》共三集四十一卷,选评了1824人的15000馀首诗。选入《诗观》的诗人,多为邓汉仪所熟悉,其诗歌作品,又大多为第一手资料。在选辑诗歌时,邓汉仪注意为作者立传、多形式评论诗人诗作、在评论诗人诗作时附记大量的史料等。这使得《诗观》在同类作品中文献学意义更为突出。其文献学意义主要表现在:一、因其选收的作品多为第一手资料,故具有较高的校勘价值;二、1824人中有许多名不见经传者,其作品大多无刻本传世。即使一些著名诗人的佚篇散章,也往往可以考见。所以,《诗观》具有重要的辑佚价值;三、丰富的文学史料价值。传记史料中的里籍、字号等,可补现有文献之不足。大量的诗人生活、交往、创作、结社、诗学活动等史料可以丰富或佐证正史与其他文献。亦可考察诗人生卒、亲缘、交游、人品以及清初诗歌的创作与影响等等;四、邓汉仪选评《诗观》的过程,也是一个收集和整理诗歌文献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也是一个清初诗歌文献传播的过程。此外,由于《诗观》涉及清初开国后约50年时间,其所收诗人来自当时全国的几乎所有行政区域,诗人的政治立场、出身及所属流派各不相同,《诗观》较全面地展现了清初诗歌的发展历史。同时,《诗观》所体现的邓汉仪诗学主张,正是清初诗人对明代中晚期诗歌得失的反思,是清初诗人试图建构自己诗学的积极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