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6同源二聚化的机制及其对胞膜定位的影响

来源 :桂林医学院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manhong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kinases,GRKS)通过特异性地磷酸化配体激活的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 coupled receptors,GPCRS),快速“关闭”或“减敏(desensitization)”激动剂持续引发的信号传导,从而调控GPCR介导的各种生理病理活动。GRK6属于GRK4亚家族成员,在调节细胞功能代谢以及神经元退行性变中发挥重要作用。GRK6晶体结构显示,在氨基端区的G蛋白信号调节子(RGS)结构域中存在一个由Ile39、Met165、Tyr166和Phe527 4个疏水性氨基酸组成的同源二聚化作用界面,人工突变这些氨基酸残基导致GRK6蛋白的激酶活性显著降低。因此,二聚化可能是GRK6调控GPCR的重要机制之一。迄今为止,还未有GRK在细胞内形成二聚体的报道。另一方面,定位细胞膜是GRK调控GPCR信号通路的前提条件,而GRK6分子同源二聚化对其胞膜定位的影响目前还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揭示GRK6在细胞内同源二聚化的现象与机制、及其对GRK6胞膜定位的影响。方法:首先,本实验采用竞争性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C)方法,在共转染融合质粒pBiFC-GRK6-VN173/pBiFC-GRK6-VC155基础上加入GRK6-mCherry及pmCherry-N1至HEK293细胞中,检测BiFC荧光信号改变。联合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技术,将融合质粒GRK6-GFP/GRK6-mCherry与对照组Gi(1-10)-GFP/GRK6-mCherry分别共转染入HEK293细胞中,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下以受体光漂白法分析GRK6分子的FRET效率,观察GRK6的同源二聚化现象。其次,人工突变GRK6的Met165、Tyr166和Phe527三个氨基酸残基,构建GRK6二聚化界面突变子(GRK6EED)BiFC和FRET质粒,检测突变体与野生型GRK6的BiFC荧光信号及FRET效率的改变,评判其是否为GRK6的同源二聚化界面的关键基团。最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突变体与野生型GRK6分子的胞膜定位。结果:在GRK6-VN173+GRK6-VC155共表达组检测到显著的BiFC阳性信号;其阳性信号的细胞数量和BiFC信号强度可被GRK6-mCherry竞争分子显著抑制。在GRK6-GFP与GRK6-mCherry分子之间检测到显著的FRET信号;转染突变质粒组的BiFC信号阳性细胞数和信号强度均显著低于野生型GRK6;突变体的FRET信号较野生型对照组显著降低。最后,Met165、Tyr166和Phe527突变的GRK6分子失去胞膜定位能力,主要分布于胞浆。结论:研究结果表明,GRK6在细胞内能够形成同源二聚体,Met165、Tyr166和Phe527可能是GRK6分子同源二聚化作用界面的关键基团,并对GRK6的胞膜定位起重要作用。本研究为证实GRK6在细胞内发生同源二聚化提供了直接证据,为深入研究GRK6的亚细胞分布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线索。
其他文献
尽管人类在恶性疟原虫疫苗的开发上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效果并不明显.早期的疫苗开发主要集中于疟原虫血液感染阶段,当前科学家提取了一种新的策略-传播阻断疫苗(transmissionbloc
中国大鲵,俗称娃娃鱼  中国大鲵是世界上最大的两栖动物,其体长最大可达到1.8米,其历史可追溯至1亿年前在暴龙出现的时期。     肯尼亚撒加拉蚓螈  肯尼亚撒加拉蚓螈的身体呈蓝褐色,没有腿,看上去更像一只蠕虫,在它的头部两侧长着触须,能够有效地探测猎物的化学信号。    紫色青蛙   这种奇特的青蛙直到2003年才首次被发现,它的存在鲜为人知,常年生活在地下4英尺以下环境中。     南非幽灵蛙
期刊
目的: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es, HPV)可使感染部位产生良性和恶性病变,根据其致瘤性的不同可分为低危型和高危型两大类。高危型别的HPV感染与子宫颈癌的发生关系
[目的]:  研究Hippo通路蛋白在人鼻咽癌的功能表达及其在口虾蛄乙酸乙酯提取物(EOS)抑制人鼻咽癌细胞株CNE1及CNE1-GL生长中的作用。  [方法]:  1.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YAP
本文研究对90例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分别测定应用结肠治疗机和微生态调节剂前、后各组血液生化指标、肠道菌群数量和红细胞粘附率、红细胞CR1分子密度相关基因型、CR1分子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