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全困境是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从修昔底德的“冲突的逻辑”到马基雅维利“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再到赫兹明确提出安全困境的概念以及不同国际政治流派对于安全困境的解读,千百年来安全困境与国际政治相伴相随,由此产生的政策行为一直存在于国际政治之中。两级格局瓦解,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政治格局和地区安全形势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关于如何缓解甚至是超越安全困境的讨论也日益活跃,政策行为的选择者也开始在实践层面上寻求安全困境的缓解甚至是超越。作为连接国家和国际体系的地区体系彰显出了其独特的价值存在,在这种背景之下,众多的国际政治和国际安全研究者认为,在地区的框架下实现对安全困境的缓解更具现实可能性。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探讨安全困境产生的根源并结合地区安全合作的实践,以上海合作组织的地区安全合作为例分析缓解安全困境所需要的基本现实条件以及依然普遍存在的相关制约性因素,从而找到缓解安全困境的现实路径选择。本文对安全困境缓解的研究是在上海合作组织地区安全合作的框架下进行的。冷战结束后,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两极对抗模式对国家安全所产生的灾难性后果,伴随着地区主义的发展和新的地区安全机制的兴起,地区性的安全合作十分引人注目。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以新安全观为指导下的地区性的安全合作贯穿了缓解安全困境的逻辑思路,但由于成员国参差不齐的发展水平以及文化和观念的冲突使得缓解安全困境的现实实践存在着诸多的障碍,换句话讲就是共同的目标和现实的条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缓解安全困境的过程实质上是不断弥消目标和现实差距的过程,这样更能清晰的展现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缓解安全困境的现实路径。具体而言,本文主要是由以下五部分构成的。第一部分,阐述了安全的概念,对安全困境的历史进行了考察,在此基础上对安全困境产生的根源做了相关的分析。总体而言,导致安全困境产生的根源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是安全困境产生的体系根源;人性恶是安全困境产生的哲学渊源;互不信任和沟通失败是安全困境产生的现实根源。第二部分,通过分析三种主流国际政治理论的基本假设,探讨了三种国际政治理论对待安全困境的态度及其关于安全困境前途的看法。在此基础上,从关于无政府状态的是否恒定;对安全预期的差异以及主体行为选择的差异三个方面就三种主流国际政治理论关于安全困境理解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从而为探讨安全困境的缓解甚至是超越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从缓解安全困境的逻辑角度对地区安全合作的动力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笔者从所设定的三个基本假设出发,从理论上论述了从安全困境到“安全共同体”的地区安全合作的路径。以此为基础,笔者从经济互动、制度化建设和社会文化互动三个显而易见而又极为重要的方面分析了从安全困境到安全共同体的地区安全合作路径的现实选择。第四部分,在前一部分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把上海合作组织引入到以缓解安全困境为基点的地区安全合作的框架之中。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分析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缓解安全困境所具备的现实条件,在此过程中也论述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为缓解地区内国家的安全困境所进行的有益探索,这种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地区内国家间的安全困境。第五部分,主要从影响上海合作组织制度化水平的角度对其缓解安全困境实践的制约性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笔者主要从政治、经济、地区社会三个方面分析了影响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缓解安全困境实践的现实制约性因素,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上海合作组织安全制度化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