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CT四维电磁导航在引导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脊柱转移瘤术中的作用研究目的:通过对CT四维电磁导航和传统CT在引导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脊柱转移瘤术中的对照研究,记录并分析两种影像引导方法下穿刺靶目标的时间、辐射剂量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对这两种引导技术的优劣做出初步评价。方法:共收治45例椎体转移性肿瘤伴脊髓压迫的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23例,年龄52-76岁,平均年龄62岁。随机分为两组,其中20例患者行CT四维电磁导航引导下经皮穿刺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脊柱转移瘤,对照组25例患者行常规CT引导下经皮穿刺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脊柱转移瘤。记录两种引导方法下穿刺靶目标时间、穿刺针调整次数、CT扫描次数及CT辐射剂量(剂量长度乘积)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125I粒子植入针穿刺操作均获得成功。CT四维电磁导航引导组(简称导航组)穿刺针调整次数平均为(0.3±0.1277)次,对照组传统CT引导组(简称CT组)平均为(2.08±0.1143)次。导航组穿刺靶目标时间平均为(234.7±11.71)s,CT组平均为(421.5±10.51)s。导航组穿刺过程中扫描次数平均为(2.300±1.277)次,CT组平均为(4.080±0.1143)次。导航组穿刺过程中总的CT照射剂量平均为(176.4±11.19)m Gycm,CT组平均为(299.9±8.402)m Gycm。经统计分析,两组引导方式下的扫描次数、穿刺针调整次数、穿刺靶目标时间、辐射剂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1),导航组的穿刺靶目标时间、调整次数、扫描次数均较CT组少,辐射剂量也小于CT组。电磁导航图像瞄准精度(以电磁导航图像与实际CT扫描图像中穿刺针位置之间的相对位移表示)<5 mm为18例,5~10 mm为2例,未出现>10 mm的情况。两组手术过程中均未出现大出血、脊髓损伤等相关严重并发症。结论:在引导125I放射性粒子穿刺针置入脊柱转移瘤的过程中,CT四维电磁导航较传统CT引导能有效减少穿刺调整次数、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扫描次数、降低辐射剂量,穿刺精确度较高。两组引导方法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二)CT四维电磁导航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脊柱转移瘤伴脊髓压迫的疗效研究目的:探讨CT四维电磁导航引导下经皮穿刺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椎体转移瘤伴脊髓压迫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连续治疗的20例椎体转移性肿瘤伴脊髓压迫的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65岁。20例患者均有明显的腰背部疼痛症状,其中12例伴有神经功能损伤。125I粒子植入术前采用治疗计划系统重建出椎体转移性肿瘤的三维图像,计算出所需的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数量以及剂量分布率,肿瘤匹配周边剂量为90~130Gy。CT四维电磁导航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脊柱转移瘤,共24个椎体,中位植入粒子数为19颗(4-43颗)。术后应用数字分级法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情况,应用ASIA标准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WHO疗效评估标准评估肿瘤治疗的疗效。结果:20例患者随访7-3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5.3个月。术后疼痛缓解率为95%。中位生存时间为16个月(95%可信区间:13-27个月)。6和12个月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100%和78.81%。中位疾病控制时间为12.5个月(95%可信区间:8-15.5个月)。术后3、6、12个月的累计局部控制率分别为100%、95%、60%。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3个月时神经功能恢复率为50%。脊髓剂量≤30Gy,其他危及器官,如肠道、肝脏等的剂量小于25Gy。125I粒子植入术中及术后随访期间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术后未发现125I粒子遗失或移位至其他组织器官中。结论:CT四维电磁导航引导下经皮穿刺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脊柱转移瘤伴脊髓压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能有效缓解疼痛、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可作为无法手术的脊柱转移瘤患者的替代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