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的患者发生B级胰瘘的危险因素。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4年11月至2017年11月实施PD术后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完整病历资料。对可能与生化漏患者发生B级胰瘘有关的指标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各因素的相对危险度:OR,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再选择能够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且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后,具有统计学显著性的术前指标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该指标的预测价值,AUC>0.9提示价值较高,0.7-0.9提示价值中等,0.5-0.7提示价值较低,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针对具有中等预测价值以上的指标设计不同切割点值,分别计算敏感度、特异度、约登指数找出具有最大预测效能的临界值。结果:280例PD患者中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研究对象共80例,按照出现生化漏的患者是否发生B级胰瘘,分为两组,其中,生化漏组43例,B级胰瘘组37例。各临床指标的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术前是否合并急性胰腺炎、急性胆管炎、胰管直径≤3mm、胆总管直径、术前相关化验指标、胰腺支撑管引流方式,手术时间、术后早期腹腔或消化道是否出血、术后病理、术后第3/4天相关化验指标包括血红蛋白、血小板、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前白蛋白无统计学显著性。术前胰体部平扫CT值及胰肠吻合方式,术后第3/4天丙氨酸转氨酶(ALT)3个指标是生化漏患者发生B级胰瘘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胰体部平扫CT值(95%CI=0.685,0.975)、端侧套入式吻合(95%CI=1.409,56.909),术后第3/4天ALT(95%CI=1.000,1.016)为PD后生化漏患者发生B级胰瘘独立危险因素,且术中胰肠吻合方式选择胰管对黏膜端侧吻合方式的患者不易发生B级胰瘘,术前胰体部平扫CT值越高、术后3/4天ALT越低越不易发生B级胰瘘。术前胰体部平扫CT值的AUC为0.728,CT值界定在39.54Hu时,敏感度为72.97%,特异度为72.09%,,约登指数为0.4507,预测效能最高。结论:PD术后生化漏仍有临床意义,如若处理不当或疾病本身的演变,可发生B级胰瘘,故需要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通过对术前胰体部平扫CT值进行分析,规范化判断胰腺质地,可以对预测术后B级胰瘘的发生起到作用。另外,术中胰肠吻合方式选择胰管对黏膜吻合能一定程度预防术后生化漏进展为B级胰瘘。围手术期保肝治疗可能对B级胰瘘的发生起到预防作用,但关于肝功对PD术后胰瘘的影响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