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锑基负极材料的研究

来源 :东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cho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锂离子电池具有电压高、能量密度大、安全性好、质量轻、自放电小、循环寿命长、无记忆效应、无污染等优点。近几年来,研究最广泛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是石墨以及各种碳材料。但研究表明,碳材料存在较大的能量损失和高倍率充放电性能差,碳负极在有机电解质中易形成钝化膜(SEI),引起初始容量的不可逆损失,且碳材料的电极电位与金属锂相近,当电池过充电时,碳电极表面易析出金属锂,形成枝晶而引起短路等缺点。因此,寻找更好的更可靠的新型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成为人们的研究方向。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氧化物尤其是复合氧化物具有较高的电化学容量(储锂容量比石墨材料高很多)。与锂离子电池中的碳材料相比,合金类负极材料同样具有较高的比容量,加工性能好、导电性好、对环境的敏感性没有碳材料明显,同时具有快速充放电能力、防止溶剂共插入等优点。将它们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时,都表现出具有一定的可逆储锂能力。 本论文针对锑基材料充放电过程中结构不稳定、容量衰减等问题,从锑基氧化物/复合氧化物/SnSb合金的制备方法着手,进行了其反应机理及充放电机理研究。 采用醇盐-氨解法进行了合成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三氧化二锑的研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由醇盐-氨解法制备三氧化二锑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H值为7.0,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6小时。最佳工艺条件下合成的Sb2O3的电化学充放电平台明显且平稳,充放电机理符合两步反应机理。其放电容量较高,但循环性能较差。 以SbCl3,FeCl3·6H2O,Pb(NO3)2,NH3·H2O和乙醇为原料,采用共沉淀法制得纯度较高、粒度较小的SbFeO3、SbPbO2.5和SbGeO3.5。三种锑基复合氧化物具有较高的电化学容量,且循环性比单一的氧化物得到了提高,但由于其活性物质中的氧与锂反应,生成Li2O,使得SbFeO3、SbPbO2.5和SbGeO3.5的不可逆容量损失较大。充放电过程中,其反应机理为锂先与锑基复合氧化物进行还原取代反应,然后与Sb进行合金化/去合金化的嵌/脱锂反应。 利用自行设计的封闭循环系统,在较低温度下,用氢气可以顺利地将锑基复合氧化物还原成SnSb合金。实验所得SnSb合金的电化学性能良好,具有较高的充放电容量,其循环性能优越,20次循环后其放电比容量仅损失12.7%,充电比容量仅损失6.9%;其首次充放电的不可逆容量损失较小,电池充放电过程相当平稳。以SnSb合金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它们中的活性基与锂发生反应,其反应机理为锂与活性基物质的合金化/去合金化的嵌/脱锂反应。 研究结果表明,锑基单一氧化物、复合氧化物、SnSb合金都有一定的嵌/脱锂能力,经过进一步的修饰,都可以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活性物质的候选材料。单一氧化物Sb2O3具有较高的电化学容量,但循环性较差。复合氧化物(SbFeO3、SbPbO2.5、SbGeO3.5)同样具有很高的电化学容量,它们的循环性好于单一氧化物,但它们的不可逆容量损失较大。SnSb合金具有较高的充放电容量,循环性能优越,而且其不可逆容量损失小,具有较广阔的运用前景。
其他文献
铝是重要的轻金属元素,铝元素占地壳表面元素总量的8%。纯铝柔软并且机械强度差,但如果与其他元素形成合金,则机械强度、耐腐蚀性和耐热性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提高。 本文对应用
纯度大于5N(fivenine;99.999%)的超高纯铜,其各种物理性能比普通高纯铜有很大的提高。超高纯铜所含的杂质非常少,因此具有极小的晶界面积,同时晶格缺陷也很少,超高纯铜的导电性、延
壳聚糖(2-氨墓—2-脱氧—?—D葡糖)是一种线性碱性多糖,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和生物特性。由于壳聚糖分子中含有活泼的烃基和氨基,可以进行多种化学修饰,因此其衍生物在生物医学工
医学影像归档与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是数字化信息医疗实现的重点研究方向。  目前PACS系统大多数是基于C/S架构的,此模式下每个客户端
八钢冶金焦炭的热态性能较差,已难以适应现代高炉生产的需要。为了改善焦炭反应性(CRI)、反应后强度(CSR)等热态性能指标,提高焦炭质量,本文立足新疆的煤炭资源现状,结合八钢实际
本论文采用高温固相合成法合成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斜方LiMnO,并对该锂锰氧化物进行了掺铬、掺铝改性研究,制得单斜相LiM
原子力显微镜(AFM)凭借着适用性、可操作性和原子级分辨率等优点,在生物学、材料学、纳米加工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导电模式原子力显微镜,一方面在获得样品表面形貌
探究缺氧状况下人体细胞的发生、发展、结构与功能、病变机制、衰老死亡的特征已逐渐成为生物医学研究的一个活跃领域。而构建缺氧培养环境作为确立细胞缺氧损伤模型实验的基
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社会对职业化、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大,培养大学生的职业化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通过SWOT三棱锥培养模型和SJMT学生干部培训课程,结合霍兰德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