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湍流会改变光波的原始波阵面,从而导致光学望远镜成像的分辨率远远低于衍射极限分辨率。自适应光学(Adaptive Optics,AO)技术能够实时探测波前畸变,并对波阵面进行修正,使得望远镜成像分辨率接近衍射极限。然而,由于大气的非等晕性,传统AO视场非常有限。为了扩大视场,欧洲南方天文台的贝克创造性提出了多层共轭自适应光学(Multi-conjugate Adaptive Optics,MCAO)。本文,首先仿真了三种类型2nC在垂直方向的分布,获得2nC随高度变化的曲线。曲线图显示:地表层的湍流非常强,高层湍流很弱。地表层自适应光学(Ground Layer Adaptive Optics,GLAO)技术就是针对具有这种分布特点的湍流而提出的。基于已有地表层自适应光学技术的研究成果:GLAO的大视场范围大约为1~10角分,设计了一套大视场高分辨率的MCAO系统以满足太阳作为一个扩展目标,对其观测活动中,需要角分级别的视场的要求。为了探究系统等晕区相对传统AO的优势,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仿真分析。结合合肥地区春夏秋冬的大气折射率常数,在口径为1米的望远镜上,对等晕角增益和等晕区直径增益进行了仿真,发现在合肥湍流模型下,相比传统自适应光学系统,该系统能够有效的扩大等晕区。紧接着,基于三种大气湍流模型,对等晕角增益和等晕区直径增益做了进一步仿真。在三种模型下,等晕角增益区别不大,但等晕区直径增益三者之间差别比较明显。经过深入分析,等晕角增益不能够反映出湍流在垂直高度的分布情况,而等晕区直径增益通过共轭高度这个参量的引入,可以反映出2nC随高度的变化情况。这说明,等晕区与大气湍流在垂直方向的分布情况有关。最后,我们选择两种口径比较典型的望远镜:10米和30米,进一步仿真分析,等晕区的增益接近1。分析表明这是由于口径的增量是视场扩大的主要部分,而由等晕角增加导致的直径增量变得次要了。但这不能说明系统不适用大型望远镜,系统仍然可以通过多导星技术扩大非等晕区视场,这也是系统高层采用星向技术的原因。本文针对太阳观测的需求和特点,对视场展开了一定的研究,对太阳自适应光学技术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