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游”,有着丰富的审美内涵,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特色。因此,从审美的角度对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游”进行理论求索与探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在中国文学界和美学界,学者对“游”的理论研究作了非常可贵的探索,取得了不少成就。但美中不足的是,对“游”的研究多集中于文化研究和古代文论研究领域。本文侧重于从“游”的内涵及其文化阐释和人生阐释出发,探讨中国古典诗词中“游”的审美意蕴以及审美呈现形态,以期在某种程度上推进对“游”的审美研究。本文试图以审美的视角对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游”进行理论求索与探讨。一、引言。主要在梳理当今学术界关于“游”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审美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词中“游”的丰富内涵及其研究意义。二、正文。正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游”的内涵,“游”的文化阐释,以及人生阐释三个维度对中国古典诗词中“游”的概念进行梳理及界定。首先,通过辞典释义,以词源对“游”的词义的系统梳理为基点,发掘“游”从现实生活到精神层面的丰富内涵:现实生活中的“游”,主要指士人为追寻理想不得不远离家园,忠于国君却又不被君王信任的身体与心灵的双重漂泊的“游”。在此,“游”多具有“不得已”的意味;当“游”上升至精神层面时,它就成为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消解忧伤,寻求超越的重要方式。心灵作为“游”的主体,使“游”具有了超越感与自由感。“游”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政治失意时保持内心平衡的重要方式。其次,从文化角度阐释“游”的丰富内涵。通过对“游”的文化阐释,进一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游”的审美内涵,为文章的深入分析作铺垫。中国儒家文化为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进行了明确定位:要求士人将“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理想的人生目标与追求。同时,中国儒家文化也十分重视士人的家的意识的培养,重视安土重迁与思乡恋土的民族情怀与民族性格的塑造。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塑造的这两种截然相反的价值观,使得士人的心灵常常处于困境之中。浸润着中国主导文化因素的“游”,在此,具有主动之游与被动之游两种层面的内涵:士人为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梦想而游学、游天下的活动属于主动的“游”,由于政治失意被贬或战争而进行的“游”,与人们意识中的居对立,则属于被动的“游”。无论是主动的“游”还是被动的“游”,深受安土重迁文化影响的处于游离漂泊困境中的文人都对温暖的家深深依恋,这就为下文从悲剧意识角度阐释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游”作好铺垫。再次,从哲学层面阐释“游”的人生观。从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出发,分析儒家与道家关于“游”的人生阐释,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游”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第二部分:阐释中国古典诗词中“游”的审美意蕴。根据审美主客体之间是否具有和谐的关系,本部分主要从悲剧意识、心物相融以及审美自由超越性三个维度阐释中国古典诗词中“游”的审美意蕴:当主体的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人生理想在社会现实中无法实现时,悲剧意识由此产生,这时的“游”具有悲剧色彩;当主体与客体达到和谐统一时,从现实层面而言,主体通过游于山水的方式,将自己的心志寄情于山水,自然山水与士人心灵和谐相融。从精神层面而言,“游”消解了士人在现实世界中的苦难生命体验,使其获得了审美自由超越性。首先,通过对悲剧意识概念的界定以及分析中国文化孕育的悲剧意识特征,探讨“游”与中国悲剧意识的关系。一方面,传统的儒家教化构筑了温馨和睦的家庭伦理秩序,使得士人心底蕴含着对家的无限依恋;另一方面,儒家文化又提倡怀德者必远游。离家远游,成为士人跻身进入政治中心,实现“治国平天下”这一人生目标的必要途径。正是这两种截然相反的价值定位,使得士人常常处于心灵的困境之中。在此,“游”不仅仅指游子的身体处于漂泊不定的状态,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游离于政治中心之外的士人的精神无所依托的境遇,进而揭示了士人不得不面对的人生困境。其次,通过对士人游于山水过程中达到的心物相融境界的阐释,探讨审美主客体的和谐统一对士人悲剧意识的消解作用。当士人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时,因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造成的心灵困境在安静宁谧的自然中得到安顿,生命的内涵得到丰富。再次,通过对审美的自由超越性的阐释,揭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游”与审美自由超越性的关系。审美的自由超越性在本质上是心灵的超越,审美的人生意义与价值根本上都源于心灵的超凡脱俗,自由自在。在此,处于人生困境之中的士人通过“游”于精神世界的方式,使自己的悲剧心灵得到超越性解脱,心境之悠然与天地之大美得到完美的融合,“游”的审美自由超越性在此得以充分体现。第三部分:通过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文本分析,阐释“游”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不同审美呈现形态。本部分主要根据游与悲的关系,从游于家国,游于山水以及游于仙界三个维度阐释中国古典诗词中“游”的不同审美呈现形态。通过文本阐释“游”的审美呈现形态,得出游于家国之“游”的过程本身就蕴涵了悲;而游于山水以及游于仙界之“游”则是消解心灵之悲,使心灵得以平静和超越的途径的结论。三、结语:分析在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下,“游”的审美人生观的现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