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目的:屈指深肌腱(Flexor Digitorum Profundus,FDP)I区损伤的修复和II区的修复均需重建FDP止点。肌腱止点重建应承受术后早期功能练习所产生的负荷,为肌腱-骨的愈合提供基础。Bunnell最早对纽扣法进行了描述,在临床上广泛用于肌腱与骨界面之间的止点重建,随着不同缝合方法和材料的出现,此技术得到了改进。近年来,骨锚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其优点是不需外部缝线固定且增大了修复强度。体外生物力学研究表明,骨锚在肌腱-骨修复方面优于纽扣缝合技术,可用于FDP止点重建。然而,通常对负荷耐受最差的是缝线-肌腱界面,可导致缝线断裂或骨锚从末节指骨脱出。用螺钉将带有骨块的跖肌腱固定于末节指骨重建FDP止点,术后可早期主动功能练习。研究表明,用滑膜外肌腱代替滑膜内屈肌腱因术后肌腱粘连较重而修复效果较差。由于自体滑膜内肌腱来源有限,带骨块的异体滑膜内肌腱容易获得而广泛应用于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重建。带骨块的异体滑膜内肌腱移植可同样用于FDP止点重建。最近动物实验表明,与自体滑膜外肌腱移植相比,同种异体FDP肌腱移植粘连较轻且功能好,然而断裂的几率较高。在这项研究中,FDP异体移植不带有骨块。我们通过体外评价纽扣法、骨锚法和带骨块的异体滑膜内肌腱移植重建FDP止点的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选用12侧新鲜冰冻手标本,男,4侧,女8侧,年龄64-94岁,平均年龄74岁。所有标本均除外骨骼肌肉异常和肌腱相关疾病。将12侧新鲜冰冻手标本的示、中、环指(36个屈指深肌腱)和12个拇指(因骨块肌腱组肌腱带有骨块5.0毫米×10.0毫米致末节指骨破坏,末节指骨不作为受体)随机分成三组:(1)纽扣组:纽扣法重建屈指深肌腱止点。用直径3.0毫米的钻头在末节指骨掌侧基底钻一个5.0毫米深的骨隧道,在末节指骨甲基质以远钻两个针孔,将缝合线从末节指骨中穿出,将一个直径为1.1厘米的聚丙烯纽扣置于甲板上打。(2)骨锚组:骨锚重建屈指深肌腱止点。用直径为2.2毫米,长度为4.0毫米的骨锚将肌腱固定在末节指骨上。与远侧指间关节呈45°逆向植入骨锚。(3)骨块肌腱组:用带有骨块的异体屈指深肌腱移植,纽扣法重建屈指深肌腱止点。测量0点最大负荷和刚度。修整FDP远端的骨块,使之与末节指骨隧道相匹配,操作同纽扣组。肌腱的缝合方法均采用改良Kessler法使用4束3-0FiberWire线重建FDP止点。缝线从肌腱末端纵向穿过肌腱1.0厘米,后横向穿过肌腱,缝线再沿肌腱纵轴在肌腱末端穿出。FDP止点重建后,在每个标本的末节指骨上插入1枚克氏针并将标本固定在材料测试仪上。将标本固定在检测装置上。使用定制的钳子夹住肌腱的近端,连接至检测仪的传感器,保持固定距离。以固定的速度拉FDP,直至断裂,记录负荷、位移和断裂情况,并在实验后进行确认。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纽扣组和骨锚组之间在最大负荷和肌腱修复刚度方面无明显差异。纽扣组中,12例缝线均从移植肌腱中脱出。骨锚组中,7例缝线从移植肌腱中脱出,5例骨锚从末节指骨脱出。骨块肌腱组中,8例缝线从移植肌腱中脱出,4例缝线断裂。结论:带有骨块的滑膜内异体屈肌腱移植重建止点与纽扣法和骨锚法相比明显增加了拉伸特性,这种力学特性的改变可促进肌腱移植的术后康复且降低断裂的发生率,获得较好的临床修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