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信息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已不能满足人们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习型社会的构建,终生学习的提出,使得e-Learning的概念迅速普及、深入人心。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也正处在传统学习观念向现代化学习观念的转变时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成为教育改革关注的焦点,将e-Learning作为学生学习的辅助工具,可以弥补学校教育中的不足,培养具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适应信息时代知识经济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关于e-Learning,国内目前有三种不同的译法:网络化学习、电子化学习和数字化学习,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在分析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对e-Learning赋予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解释:“e-Learning是指通过因特网或其他数字化内容进行学习与教学的活动,它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本改变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e-Learning在高等教育、企业培训中的应用,关于“中学生e-Learning”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对当前中学生e-Learning进行了实地调研,分析了目前已有的优势、问题、特点及制约的因素,获得实践信息,并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提出促进中学生有效开展e-Learning的策略。第一部分,引言。说明研究中学生e-Learning的背景,重要性和意义。第二部分,e-Learning综述。对e-Learning的缘起、定义、要素和特点进行了初步阐述,界定了本研究中的e-Learning主要是指以“网络为主”的辅助性学习,并分析了当前国内外发展概况及趋势。第三部分,e-Learning的理论基础。介绍了e-Learning的四个重要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并分析了四种理论的核心思想对e-Learning的指导作用。第四部分,中学生e-Learning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为了清楚的掌握中学生e-Learning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获得全面而真实的资料,减少主观因素的作用,论文分析了中学生e-Learning调查问卷的研究结果,对影响中学生e-Learning的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论证。第五部分,中学生e-Learning的策略探讨。根据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得出学生、教师和家长、硬件环境以及资源环境对中学生有效进行e-Learning有着深刻的影响。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了注重培养中学生信息素养、增强教师和家长的指导,改善学校计算机网络设施和加强资源库建设四点对策。第六部分,结语。总结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及意义,并指出本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并对后续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展望。总之,研究如何促进中学生有效的进行e-Learning是当前值得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有助于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达到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有助于促进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发展,也有助于终生学习的形成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本论文的研究只是对此问题作了一个初步的尝试,力图对当前中学生e-Learning有效发展提供阶段性的建议和实现的策略,从而促进e-Learning成为中学生学习的有效辅助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