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共享用工作为一种新型的用工模式,通过在企业之间进行劳动力的余缺调剂,使得人力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但这一用工模式尚不成熟,这一新兴用工方式仍然存在用工关系的法律性质、相关主体之间权利义务关系厘定等问题,共享用工劳动者的劳动权益保护也面临困境。论文针对“共享用工”模式下劳动者权益保护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共享用工劳动者在参与共享用工模式时面临合法权益受侵害的困境,分析立法对此作出的回应,继而提出可行性对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共享用工作为一种新型的用工模式,通过在企业之间进行劳动力的余缺调剂,使得人力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但这一用工模式尚不成熟,这一新兴用工方式仍然存在用工关系的法律性质、相关主体之间权利义务关系厘定等问题,共享用工劳动者的劳动权益保护也面临困境。论文针对“共享用工”模式下劳动者权益保护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共享用工劳动者在参与共享用工模式时面临合法权益受侵害的困境,分析立法对此作出的回应,继而提出可行性对策,完善共享用工劳动者的立法保护,并为共享用工模式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方向。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分析,共享用工模式下劳动者的权益保护主要存在共享用工劳动者面临劳动关系灰色地带、平等就业、就业发展、集体劳动权利保护及劳动者司法救济困难等困境,究其原因:第一,劳动立法并未适应新就业形态。僵化的从属性标准和劳动法调整方式不利于共享用工劳动者的保护。第二,共享用工劳动者的平等保护不足,共享用工劳动者与普通劳动者之间存在就业条件差距、待遇差别等,其就业自愿性明显弱化、就业风险增加。第三,共享用工劳动者的就业发展保障不足。相对于普通劳动者而言,共享用工劳动者从事的岗位处于企业边缘,在职务晋升、荣誉评定、工资待遇的提高等方面面临边缘化,此外其职业培训权利也得不到保障。第四,劳动诉求缺乏集体协商机制。共享用工的劳动群体数量占有比例小,借调时间短,工作流动大,很难与其他同事形成较亲密和稳定的关系,使得工会等集体协商机制的作用发挥面临挑战。第五,共享用工劳动者的司法救济困难。共享用工模式中涉及到的企业主体比一般劳动争议中更为复杂,利益多元分化,无形中增加劳动者的维权成本。针对上述问题及原因,首先要完善立法理念。确立对劳动者的倾斜保护原则,并平等地适用于共享用工劳动者;使共享用工模式下的劳动关系主体法治化;放宽劳动关系“从属性”认定标准,使得共享用工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认定为劳动关系。其次,要强化劳动者的平等待遇权。平等待遇权应当包括但不限于同工同酬的权利,而是等大限度的涵盖让共享用工劳动者能够享有的劳动权利和劳动条件的平等;保护共享用工劳动者与输入企业员工同工同酬的权利。再次,要保障共享用工劳动者的就业发展权。保障共享用工劳动者就业转换和晋升的机会;完善培训制度实现共享用工劳动者就业能力的提升。此外,要保障共享用工劳动者的集体劳动权。保障共享用工劳动者在集体协商中的利益诉求;在共享用工模式中充分发挥“自上而下”的集体协商的优势。最后,要畅通共享用工劳动者表达渠道。成立“共享用工信息平台”,设立快速维权电子“窗口”;继续推行“两书”制度,发挥工会监督职能,推动“法院+工会”互动办案,保证共享用工劳动者的发声,拓宽其维权渠道。
其他文献
培养学生掌握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前提是教师自身要具备核心素养,因而构建体育教师核心素养非常关键。以美国阿肯色州为例,对该州体育教师核心素养进行探索,其研制背景包括国家政策的引导、课程改革的推动、教师成长的需要、州际教育的体制;其顶层设计理念体现为与国家标准的融合、州际基础要求与高阶素养的融合、对教师要求的多元化;其具有连接顶层指南与地方实践、实现职前职后发展一体化、激发专业发展内部动机和外在动力等功
对新时代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现实境遇进行剖析,从历史、时代、实践逻辑中澄明师德建设的内在支撑,进而提供突破体育教师师德困境的优化策略。研究认为,体育教师师德建设在纠清体育教师泛污名化的困境、贯彻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师德师风的重要论述、培养青少年新时代的体育核心价值观中具备重要意义;体育教师师德陷入“孱弱”涡旋的缘由在于个人困境上师德追求与师德情怀的道德式微、制度困境上师德法律与师德制度的规范缺位、社会困
新闻报道所呈现给我们的对现实世界的图景是一种“拟态环境”,是具有倾向性的解读。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广州非裔事件”的报道可谓是沸沸扬扬,广州政府的疫情防控举措被英美媒体冠以“种族主义”的帽子。然而一个多月后,发生于非洲南部内陆国家赞比亚的华人遇害事件并未得到同等程度的关注。不仅报道时间滞后,报道数量也寥寥无几。这个具有鲜明反差的国际政治传播现象不免引人深思。由此,本文在搜集英美媒体相关报道的基础上,
近些年,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逐渐修缮,与此同时,对立法修订的质量和标准也出具了更高的准则。《立法法》放开了地方的立法权力,使得地方立法骤增。然而,地方立法的质量令人堪忧,其适用程度也令人担忧。因此,立法后对地方立法的评估普遍存在。各地区通过开展立法后评估对立法的质量、适用性以及规范性进行评价,并对后续立法的修改和废除提供指导建议。通过对各地立法后评估实践的分析可以发现,各地做法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个人所得税是我国税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税种,在我国税收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个人不动产转让所得税并不是一个单独的税种,而是个人所得税的一个应税科目,在我国税法体系中隶属于“财产转让所得”。个人所得税所具备的功能是令人瞩目的,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功能便是筹集国家财政收入和调节国民收入分配。在我国,除个别年份因为疫情或者其他原因之外,个人所得税的税收收入都在逐年提高,其在筹集国家财政收入方面的功能已得到彰显。
面对食品药品安全刑事犯罪多发的态势,我国刑法不断强化监管者的刑事责任,在《刑法修正案(八)》中从新增食品监管渎职罪,《刑法修正案(十一)》再次对该罪作出修正,调整为食品、药品监管渎职罪。新罪名在原罪名基础上,扩大了犯罪主体范围,明确了五种具体的客观行为,为食品、药品监管渎职行为的刑法规制提供了更为周密和明确的法律依据。目前学界对该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犯罪主观方面、此罪与彼罪之间的区别等方面,对犯罪客
结果加重犯在理论研究中众说纷纭,在我国现行刑法中规定较为分散,如何判断是否成立结果加重犯是司法实务的一个难点。由于司法工作人员认识上的偏差,加之法律规定的自由裁量空间大,导致了结果加重犯在司法实务中出现诸多偏差。司法的目标是追求正义,放纵犯罪损害正义,给罪犯施加超出责任刑以外的刑罚同样损害正义,因而正确理解和适用结果加重犯,匡正结果加重犯在实务中的诸多偏差是当务之急。本论文遵循问题提出、分析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