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力发展再生稻对我国南方稻区农业优质高产和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由于再生稻的生育期较长以及再生季肥料来源头季稻施入的促芽肥等原因,会造成再生稻中后期缺肥,引起土壤养分的失调。再生稻稻田培肥是维持其养分平衡的重要措施。秸秆还田是培肥地力和秸秆资源化利用的重要形式,在再生稻栽培体系下,秸秆还田后土壤养分以及有机碳组分的变化尚缺乏深入研究。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设置水稻秸秆不还田(CK)、秸秆还田量7500 kg/hm~2(SH)、秸秆还田量15000 kg/hm~2(SW)、秸秆还田量15000 kg/hm~2配施腐熟剂(SWF)处理;以及室内模拟试验:秸秆不添加(CK)、秸秆添加量为1%(RS1)、秸秆添加量为2%(RS2)和秸秆添加量为2%并添加腐熟剂(RS2F),并进行180天短期培养。测定土壤速效养分、有机质组分的变化,探讨了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再生稻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及土壤有机质培肥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经过2年的田间试验发现,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pH值略有提高。处理(SH、SW)可以提高土壤碱解氮含量0.31%-4.25%、速效磷含量6.94%-17.35%和速效钾含量10.66%-17.13%,SWF处理的提升效果最佳,分别提高5.86%、22.56%、22.84%。180天室内培养试验发现,与对照相比,秸秆添加处理(RS1、RS2、RS2F)的土壤pH值略有降低,土壤养分含量有不同程度提高,不同处理的速效养分提升幅度为RS2F>RS2>RS1,以秸秆添加量为2%与腐熟剂配施对土壤速效养分提升效果高于其余处理。(2)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再生稻田土壤有机碳及其各组分含量,效果因秸秆还田模式不同而有所差异,其中,SWF处理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各组分的含量增加,水溶性有机碳、颗粒有机碳和胡敏酸含碳量均提高。室内培养结果显示,在培养180天后,相比于秸秆不添加处理,秸秆添加处理(RS1、RS2、RS2F)可不同程度地提高有机碳及各组分的含量,整体表现为RS2F>RS2>RS1。其中RS2和RS2F处理明显提高土壤有机碳和腐殖酸碳含量,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幅分别为0.63%和1.70%;腐殖酸碳含量分别提高11.50%和15.00%,但是RS2和RS2F处理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RS2F处理显著增加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增加量为25.93 mg/kg。(3)三维荧光图谱表明,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处理土壤水溶性有机质的相对荧光强度变高,说明土壤水溶性有机质结构趋于简单。再生季水稻收获期土壤水溶性有机质的相对荧光强度明显高于头季稻收获期,说明再生稻生长期内,土壤水溶性有机质的结构趋于简单,可能伴随着有机质的分解过程。以上研究表明,秸秆还田提高了再生稻田土壤肥力,秸秆还田模式可以不同程度地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和有机碳组分的含量。其中以高的秸秆还田量与腐熟剂配施效果更显著。该结果为再生稻田土壤培肥和秸秆资源化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