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对再生稻田土壤养分和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fure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力发展再生稻对我国南方稻区农业优质高产和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由于再生稻的生育期较长以及再生季肥料来源头季稻施入的促芽肥等原因,会造成再生稻中后期缺肥,引起土壤养分的失调。再生稻稻田培肥是维持其养分平衡的重要措施。秸秆还田是培肥地力和秸秆资源化利用的重要形式,在再生稻栽培体系下,秸秆还田后土壤养分以及有机碳组分的变化尚缺乏深入研究。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设置水稻秸秆不还田(CK)、秸秆还田量7500 kg/hm~2(SH)、秸秆还田量15000 kg/hm~2(SW)、秸秆还田量15000 kg/hm~2配施腐熟剂(SWF)处理;以及室内模拟试验:秸秆不添加(CK)、秸秆添加量为1%(RS1)、秸秆添加量为2%(RS2)和秸秆添加量为2%并添加腐熟剂(RS2F),并进行180天短期培养。测定土壤速效养分、有机质组分的变化,探讨了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再生稻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及土壤有机质培肥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经过2年的田间试验发现,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pH值略有提高。处理(SH、SW)可以提高土壤碱解氮含量0.31%-4.25%、速效磷含量6.94%-17.35%和速效钾含量10.66%-17.13%,SWF处理的提升效果最佳,分别提高5.86%、22.56%、22.84%。180天室内培养试验发现,与对照相比,秸秆添加处理(RS1、RS2、RS2F)的土壤pH值略有降低,土壤养分含量有不同程度提高,不同处理的速效养分提升幅度为RS2F>RS2>RS1,以秸秆添加量为2%与腐熟剂配施对土壤速效养分提升效果高于其余处理。(2)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再生稻田土壤有机碳及其各组分含量,效果因秸秆还田模式不同而有所差异,其中,SWF处理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各组分的含量增加,水溶性有机碳、颗粒有机碳和胡敏酸含碳量均提高。室内培养结果显示,在培养180天后,相比于秸秆不添加处理,秸秆添加处理(RS1、RS2、RS2F)可不同程度地提高有机碳及各组分的含量,整体表现为RS2F>RS2>RS1。其中RS2和RS2F处理明显提高土壤有机碳和腐殖酸碳含量,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幅分别为0.63%和1.70%;腐殖酸碳含量分别提高11.50%和15.00%,但是RS2和RS2F处理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RS2F处理显著增加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增加量为25.93 mg/kg。(3)三维荧光图谱表明,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处理土壤水溶性有机质的相对荧光强度变高,说明土壤水溶性有机质结构趋于简单。再生季水稻收获期土壤水溶性有机质的相对荧光强度明显高于头季稻收获期,说明再生稻生长期内,土壤水溶性有机质的结构趋于简单,可能伴随着有机质的分解过程。以上研究表明,秸秆还田提高了再生稻田土壤肥力,秸秆还田模式可以不同程度地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和有机碳组分的含量。其中以高的秸秆还田量与腐熟剂配施效果更显著。该结果为再生稻田土壤培肥和秸秆资源化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对于破裂大脑中动脉动脉瘤重症患者积极实施探查夹闭手术的必要性及手术的策略及技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0月~2013年3月收治的34例破裂大脑中动脉动脉瘤重症患者的
17例急性呼吸衰竭的新生儿,通过超声心动图和多普勒检查确诊为肺动脉高压,给予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吸入治疗,除1例无效、2例死于出血性疾病,其中14例获得明显的疗效。护理体会:严格掌握适应证,使用时
近年来欧洲一些国家提供跨校、跨国的学位课程越来越多,以网络课程为依托的课程共享已成为欧洲跨国高等教育的主要模式之一。笔者亲历了由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等校共同开设的“
船载电子信息网络是连接各种船载设备、控制中心、传感器等的信息传输与交互网络,其负责船舶各个部分和各种设备之间的正常交互和协调运作,对船舶的安全航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的讨论持续腰大池引流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价值。方法自2008-2012年选取128例我科自发性蛛网膜下腔患者(包括造影未见明显脑血管畸形、动脉瘤栓塞术后、开颅动脉
为了探索企业成员和需求资源等大量微观主体之间的非线性作用对宏观企业组织生长演化过程的影响,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角度分析企业组织生长演化的复杂适应性特征,运用多主体
丹栀逍遥散合五味消毒饮治疗痤疮30例邵阳市卫校附属医院(422000)闫建开主题词痤疮/中医药疗法,丹栀逍遥散/治疗应用,五味清毒饮/治疗应用痤疮又名寻常痤疮,75%以上的青年男女均可发生,女性较为多
《刑法修正案(九)》增设了组织考试作弊罪,对组织考试作弊行为初步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本文在探究国内外相关刑法规定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组织考试作弊罪的客体特征、客观
<正>很多学生每天都埋在题目之中,做了许多题,但是遇到新的题目仍然不会做,做了很多无用功.笔者的教育实践表明,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精选典型的例题进行剖析,做好"解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