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不确定感是个体的认知、情感以及行为间的不一致或冲突,是对重要的心理品质产生怀疑和困惑,以及所体验到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缺乏的状态(杨庆,毕重增,李林,黄希庭,2017),它影响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不确定性管理理论认为,自我不确定感是一种对自我、世界观以及其所处环境产生怀疑的感觉(Van den Bos,2001),会给个体带来厌恶和不适(Hogg,2007),从而失去对环境的控制和确定感(Van den Bos,2007)。当个体处于自我不确定感时,不舒服、厌恶的感觉会驱动个体产生减少自我不确定感的动机。在这种背景下,物品是个体需求的反应,被视为缓解消极自我的应对策略。社会认知基本维度最主要的研究领域是对他人和群体的认知,根据品牌代理人框架,个体对物品的认知过程和内容与对他人的认知过程和内容类似,可以细分为“能力感知”和“热情感知”两个维度(Kervyn,Fiske,&Malone,2012)。个体对物品属性的感知会受到自我状态的影响,最近研究发现,不确定感会影响个体对物品属性的感知,具体表现为不确定感会增加情感的依赖,相比功能优越但情感低下的物品,不确定感会增加对情感上优越但功能低下物品的相对偏好(Farajirad&Pham,2017)。在判断和决策中,个体会受到知觉目标所带来的主观情感感受的影响。本研究在社会认知基本维度的基础上,结合本领域的研究特色,使用物品的“情感属性”和“工具属性”这对标签来代表对物品属性的感知。因此,从自我的角度,通过三个实验探究自我不确定感的个体对物品情感属性的偏爱。研究一从认知层面出发,采用点探测任务,探讨自我不确定感对物品情感和工具属性的注意偏差。该研究为2*3混合实验设计,自我不确定感(自我不确定感、自我确定感)为组间变量,物品属性(情感、工具、中性)为组内变量。结果显示:相比自我确定,自我不确定感的个体对描述物品属性的情感词反应更灵敏,表现出情感词注意偏向和一致性促进效应;自我不确定感的个体将注意更多地朝向物品情感属性信息。表明注意层面自我不确定感影响个体对物品情感属性的偏爱。研究二把自我不确定感分为能力和情感的自我不确定感,探讨自我不确定感内容对物品情感属性偏好的影响。采用2*3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其中自我不确定感(能力、情感)为组间变量,物品属性(情感、工具、中性)为组内变量。结果发现,情感自我不确定感引发对物品情感属性的注意回避;能力自我不确定感引发对物品情感属性的注意偏向。结果表明,只有能力不确定感会影响个体对物品情感属性的偏爱。研究三利用物品选择比较范式,探讨自我不确定感对物品情感和工具属性感知的态度和行为。采用2*4因素混合实验设计,自我不确定感(自我不确定感、自我确定感)为组间变量,物品属性(高情感高工具、高情感低工具、低情感高工具、低情感低工具)为组内变量。结果发现,自我不确定感对高情感低工具和高工具低情感两种物品的购买意愿无影响;自我不确定感引发对高情感低工具的物品的偏爱,认为其吸引力更强。表明自我不确定感影响个体对物品情感属性的偏爱体现在态度而不是行为意向。综上所述,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从个体的认知、态度层面出发,自我不确定感影响个体对物品情感属性的偏爱。个体对物品情感属性的偏爱是自我通过补偿的方式缓解自我不确定所引发的不适。(2)自我不确定感的内容影响个体对物品情感属性的偏爱,通过把自我不确定感分为能力和情感的自我不确定感,只有在能力自我不确定感才会影响个体对物品情感属性的偏爱,是物品的情感属性对自我不确定感的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