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在晚明的传播与批评研究

来源 :汕头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f19869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瓶梅》自问世以来,在晚明阶段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文人们纷纷以序、跋、笔记、书信等种种评论形式发表对它的评价。可谓赞之者有之,毁之者亦有之。除此以外,明崇祯本以评点的形式发表对《金瓶梅》的评论,评点较为系统而全面。之所以要探讨从《金瓶梅》出现以来到晚明这样一个传统价值体系内评者对于《金瓶梅》的批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尽管这一期间对于《金瓶梅》批评多以序、跋、评点的形式来体现,分析也多是零星式的,但大都是以文本为本位,文本分析非常细致,其中涉及大量的对《金瓶梅》的分析。第二,细观近年以来出现的不少《金瓶梅))的批评,事实上都能在此找到源流,因此,梳理该阶段评者对于《金瓶梅》的点评是必要的。第三,该阶段对于《金瓶梅》阐释处在传统价值体系之内,必然有它自身的特点。  本文对明阶段关于《金瓶梅》的传播和批评作系统的梳理和研究,第一部分分析了《金瓶梅》的早期传播与晚明士人的批评,以公安袁氏和谢肇淛批评为重点,阐述了晚明文人批评《金瓶梅》的影响与功绩。第二部分则扩大为明人评点《金瓶梅》序、跋、笔记、书信等,深入探索了《金瓶梅》晚明评点之于中国文坛的作用。第三部分分析了崇祯本《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及其特色,以及对于后来点评本的作用与影响。结语着重阐释从文化层面上的关照,《金瓶梅》在传播过程中实现了一定的社会价值,确定了经典的文学地位,同时也形成了众多角度解读的文化共生局面。明代文人们是最早一批接触文本的读者,了解他们对《金瓶梅》的认识、评价情况,对研究其在当时的传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在信息高速发达的现代生活中,负面新闻已经逐渐成为能够吸引读者眼球的最大“卖点”,它的产生不仅仅只是给社会生活带来负面的、消极的不良影响,如果采取合理而巧妙的表达方
王绩一生自负才华出众,少时便胸怀儒家济世救国情怀,希望能在仕途有所作为。但诸多原因使得他的仕途几番坎坷,所以学杂百家的王绩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思想,他的复杂情感也在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身陷北平的读书人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进退出处的选择,本文关注的是他们如何调动固有的思想资源与修辞策略来表达个人的心事怀抱,或为自己的选择辩护。“
唐玄奘、宋大峰祖师、明郑和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经过不同的传播方式,他们的事迹和传说来到了泰国。在这里,一个独特现象是他们的形象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他们
生产力迅猛发展的唐代,出现了许多的歌妓,这些歌妓活动在历史与文化空间,承载着许多重要信息。与唐歌妓相关的一些初始资料大都零散地收录在当时一些史书、杂传和诗作当中,到了唐
作为当代文坛的一位实力派作家,铁凝辛勤笔耕三十余年,创作了《哦,香雪》、《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玫瑰门》、《对面》、《永远有多远》、《大浴女》、《孕妇和牛》、《麦秸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