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风险社会背景下,传统刑法对单位犯罪的规制呈现出局限性。以此为契机,刑事合规逐渐走入刑法学界的视野。刑事合规作为一个发源于美国的犯罪治理理念,已经在域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国化成果也颇丰。从国家的视角出发,刑事合规是保障企业守法的制度工具;从企业的视角出发,刑事合规是保障员工行为合法的组织措施。这概括了合规能够在刑事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在刑事实体法领域,合规逐渐与我国单位犯罪制度相联系,将合规作为单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险社会背景下,传统刑法对单位犯罪的规制呈现出局限性。以此为契机,刑事合规逐渐走入刑法学界的视野。刑事合规作为一个发源于美国的犯罪治理理念,已经在域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国化成果也颇丰。从国家的视角出发,刑事合规是保障企业守法的制度工具;从企业的视角出发,刑事合规是保障员工行为合法的组织措施。这概括了合规能够在刑事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在刑事实体法领域,合规逐渐与我国单位犯罪制度相联系,将合规作为单位的出罪、入罪判断标准或量刑激励方式。由此,合规与刑法教义学进行整合,在理论上获得正当性。但我国传统单位犯罪理论与制度尚存在一些问题,为刑事合规的介入造成了阻碍,有必要对此进行重新审视。考察我国单位犯罪的立法历程,我国单位犯罪出台是为了回应社会现实的选择结果,对单位犯罪的理论并没有进行深入探讨。我国刑法承认单位的独立人格,单位意志与单位成员意志相分离,只有当犯罪行为是在单位意志支配下实施的,所获利益归属于单位的,单位才承担刑事责任。但司法实践中,在对单位犯罪归责时,常采用传统个人责任主义,表现为片面地将单位内成员意志代替单位自身意志,忽略单位本身的独立地位。然而,现代企业的规模愈发壮大,结构更加复杂,以自然人为中心的归责模式过于片面。而且,随着社会进步以及企业自身的发展,针对企业犯罪的调查取证难度逐渐加大,在定罪、量刑上存在困难,处罚效果也不尽理想,这说明传统单位犯罪理论已难以满足现实需要。面对单位犯罪刑事治理现状,应尝试引入刑事合规制度,探究刑事合规在我国单位犯罪中的作用。此过程也有助于重新审视我国单位犯罪理论,促进单位责任与单位成员责任的分离,调整对单位犯罪的归责路径,规范对责任主体的量刑标准。从域外国家的实践来看,一些国家将制定并有效实施合规计划作为免除、减轻或加重单位刑事责任的依据,这对我国构建刑事合规制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换言之,如何将企业自身建立的合规计划与单位犯罪认定与量刑过程相连接,使有效实施风险管理的企业得以出罪,或漠视法纪的企业得以入罪,是研究刑事合规制度的重要研究内容。同时在这个研究过程中,从构建刑事合规的角度出发,也有助于调整单位犯罪的治理思路。本文具体行文思路如下:第一章:问题的提出。该部分梳理刑事合规的概念,分析刑事合规的特点。但通过分析现有的典型案例,发现刑事合规制度的运用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包括刑事合规与单位犯罪的契合点、刑事合规进入单位犯罪的具体路径。第二章:探究刑事合规与我国单位犯罪中的契合点。由于立法规定的模糊,我国单位刑事责任论存在巨大争议,难以确认单位处罚的依据,由此造成单位责任与个人责任的区分问题。通过分析现有的两大类理论观点,结合我国单位犯罪归责,本文提出主张,以单位意志作为单位犯罪归责的切入点,以发挥刑事合规的出罪功能。第三章:刑事合规的域外模式分析。该部分从比较法的角度出发,分析域外刑事合规的实践。由于刑事合规与域外法人犯罪理论联系密切,因此在考察过程中分析不同法系的法人刑事责任理论,并考察刑事合规如何与英美法系、大陆法系的单位犯罪归责模式发生关联,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出罪效果,同时考察其量刑从宽的方式。第四章:刑事合规进入我国单位犯罪的方案构建。在定罪阶段,单位意志要素与刑事合规进行结合,能够成为刑事合规发挥激励功能的连接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刑事合规在单位负责人故意犯罪、单位一般工作人员故意犯罪的不同情形下,发挥激励功能的具体方式,并提出刑事合规作为单位与个人意志的分离标准。在量刑阶段,明确刑事合规作为单位犯罪的量刑情节。最后,参考域外经验,提出以刑事合规手段完善我国单位犯罪刑罚体系。
其他文献
2018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在第5编中增加了一项重大改革,即实施刑事缺席审判制度,以促进司法公正。2022年程三昌贪污案作为我国首个适用刑事缺席审判程序审理的被告人外逃的案件,为我国该项制度的完善带来了新的思考。刑事缺席审判作为一个新设立不久的制度,在实践中运用较少,目前我国大多适用刑事缺席审判程序审理的都是被告人患有严重疾病而无法出庭受审的情形,并且该制度在具体问题的适用规则上
自1996年《行政处罚法》颁布实施,对应受行政处罚行为是否包含主观要件始终未有定论,并演化为“客观归责”说及“主观归责”说两大派别,根据相应立场持“裁量要件”说及“构成要件”说。2021年《行政处罚法》迎来重大修改,第三十三条细化“轻微不罚”并新增“首违不罚”与“无错不罚”规定。从立法层面确立行政处罚责任主义,肯定应受行政处罚行为的主观要件,终结行政处罚的“客观归责”观点,为更好地保障当事人权益迈
2021年1月1日起,《民法典》颁发并启用,对诸多内容进行了修改扩充,尤其是对《物权法》中的许多规定进行了修订。《民法典》第404条将“正常经营买受人”规则的范围从原有的浮动抵押权扩大至各种形式的动产抵押权,这大大拓宽了《物权法》中该规则的覆盖面。虽然学者们对该变化持不同看法,但客观来看该变化有利于借助规范化提升交易效率,进而优化营商环境。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看,这项规则有助于保护消费者的信任,提高
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和业主维权意识不断提升的同时,我国物业纠纷的数量也在持续增多。其中,物业服务合同效力的认定常是案件争议的焦点,合同效力认定结果不仅关系到业主的居住权益和物业公司的商业利益,更深刻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本文通过案例检索的方式发现,当前各地法院对业主撤销权能否对物业服务合同的效力产生影响采取了不同的裁判路径,进而导致合同效力认定多样化,并引发责任承担主体、利益损害救济不明等后续问题
收养登记行为涉及民事与行政双重法律关系,对其法律性质定义存在争议,而因其性质的特殊性往往导致裁判分歧的发生。收养登记机关负有审查登记的义务,但现行法律对审查的标准未予明确规定,司法审查中往往需要对实体条件的具体分析来确定。对被收养人健康成长利益有重大影响的,应适用实质审查的标准,且该审查的内容需在登记机关的审查能力范围以内。法院在对收养登记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时,首先应当明确司法审查的标准,确定司法
行政公益诉讼中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审查标准是该制度中的核心问题,《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五条第四款的规定尚不足以明晰审查标准,目前司法实践中主要以行为标准和结果标准作为遵循,行为标准和结果标准虽然在法理层面上有其独立的价值,但是也在司法适用中暴露出明显的问题,因此建立可行的审查标准上需要综合考量两个标准的优缺点加以结合分析。如何实现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审查中确立相对准确、客观合理的判断,这一问题背后涉及到司
实践中,互联网金融门户存在冷静期规则的告知不明确和适用不统一的问题。以支付宝和理财通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门户,在理财产品的购买中已经设置了冷静期规则,只是撤单选项比较隐蔽。立足于互联网金融和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特点,设置互联网金融门户消费者冷静期规则,可以更好地保护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权益,更好地规范数字时代下互联网金融零售市场。本文以理财通和支付宝为例,着眼于对互联网金融门户消费者冷静期规则的构建。全
随着网络传播中各类“用户创造内容”的爆发式增长,同人作品、视频混剪、游戏画面直播的火爆背后潜藏着侵权的法律风险,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即其创作过程和传播的热度都建立在他人作品之上。过去,同人作品由于其传播的范围窄小且几乎无营利,一直处于被“宽容使用”的灰色地带。而同人作品大量涌现且不仅仅限于爱好者之间无营利的交流的背景之下,同人作者面临的侵权风险更大,而原作者也更加可能对同人作品的态度变得严厉,如何协
仲裁中的调解作为一种复合式的纠纷解决方式已被我国《仲裁法》所确立,并强调了根据调解协议达成的仲裁调解书与仲裁裁决书在法律上具有同等效力。由此可见,仲裁调解制度在我国仲裁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是我国仲裁特有的一项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仲裁案件通过调解的方式结案。但我国《仲裁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仲裁调解司法审查的有关内容规定得较为简陋且缺乏准确性,在实践中引发了诸多争议及法律问题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五大经济特区先后获得了中央授予的立法变通权,随后经济特区立法变通权得到我国《立法法》的确认。各经济特区运用立法变通权对不适应改革发展的上位法进行突破和改变,为经济特区乃至全国的改革开放和法治创新立下了汗马功劳。当然,经济特区立法变通权在制度层面和实践层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制约其功效的发挥。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新的时代背景下,经济特区仍然需要运用立法变通权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