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石墨烯/金纳米粒子作为传感平台的超夹心型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的制备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gleit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电化学超夹心DNA生物传感器具有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因此最近几年在电化学领域应用广泛。本文主要论述了由石墨烯和金纳米粒子(Au NPs)构建的生物传感器在超夹心领域方面的应用,论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章:综述电化学、超夹心型DNA生物传感器和纳米材料的使用。  第二章:制备了由还原石墨烯/亚甲基蓝复合物构建的无标记超夹心DNA生物传感器。杂交过程是由检测杂交前后亚甲基蓝的信号强度来检测的,说明这个生物传感器比较简单和灵敏度高。  第三章:制备了超夹心类型的DNA生物传感器,它是由金纳米粒子和还原石墨烯(rGO)修饰电极组成的。探针DNA接到修饰电极上是利用了金-硫键。当目标DNA的浓度增大时,其与信号探针的杂交反应形成超夹心结构。亚甲基蓝(MB)的信号强度是跟着目标DNA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用差示脉冲伏安法(DPV)对MB的峰电流值进行检测。构建的生物传感器灵敏度高、选择性好。  第四章:制备了超夹心型生物传感器检测特殊DNA序列,以标记亚甲基蓝(MB)的单链DNA作为信号探针,辅助探针与信号探针两个不同的部位杂交。DPV用于检测杂交前后MB的峰电流变化情况(杂交液:含有1.0MNaClO4的PBS溶液)。即使在单碱基错配时,这个生物传感器也能表现出良好的选择性。
其他文献
切萨雷·里帕的《图像学》为17、18世纪的艺术家提供了大量虚拟概念的拟人化形象参照,影响极为深远。里帕《图像学》中的象征不仅来源于亚里士多德的隐喻传统,也暗含了新柏拉
本论文基于8-羟基喹啉和四吡咯设计了两类分别针对Zn2+和Fe3+的高选择识别探针,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利用8-羟基喹啉对一些金属离子的优越螯合性能,以其为主要构筑模块,通过“
以ZnSO·7HO、Zn(NO)·6HO)、Zn(Ac)·2HO和NaS·9HO为原料,用室温固相法和高温能量球磨法,并添加适当的表面活性剂制备纳米ZnS,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透射电镜(TEM)等方法对产物
神经红蛋白(Neuroglobin,NGB)是近期由德国科学家Burmester等在人和鼠中发现的一种新颖珠蛋白的类型,它主要在脑、视网膜等神经组织中表达,在缺氧的条件下(例如人患了中风病)能
金和银两种金属物质,在很久以前就被大家广为熟知和使用。人类使用金和银这两种金属的历史已经非常悠久,可以追溯至很久以前,比如使用的金首饰和银器具等。然而,随着纳米科学技术
塑料中的各种添加剂由于不同程度含有铅等毒性重金属,因此都具有一定的毒性。伴随着塑料的广泛应用,由它引发的铅和镉等重金属危害也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因此本研究欲建立
合成具有不同形貌、结构的纳米材料;寻求稳定、可靠的制备方法;开发出具有优良特性的新材料,是当前材料学、化学、物理等学科研究的热点。本论文采用室温固相法和高温能量球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