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外货币政策的实践中,人们发现相同力度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于实体经济的冲击力度存在差异。这一非对称效应影响了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效果,给货币当局准确制定货币政策带来难度,也吸引着学者们对此展开深入讨论和研究。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中的银行贷款渠道视角,针对我国货币政策实践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形成机理并进行实证检验,在此基础上给出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效力的对策建议。本文首先对国内外银行贷款渠道和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并对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形成机理的代表性理论进行了介绍,以便读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有一个基本了解。然后通过对我国货币政策实践的回顾,梳理出三个重要影响和制约因素:信贷配给、资金充足率要求以及汇率安排。接着通过分析银行贷款渠道存在的前提条件及实证检验,集中讨论了银行贷款渠道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中的存在性和所处的重要地位,为从银行贷款渠道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效应提供了合理依据。在基于银行贷款渠道对我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形成机理进行建模分析中,本文首先分别将影响我国货币政策实践的两个因素——信贷配给和资本金约束,植入分析银行贷款渠道的基准模型——CC-LM模型中的贷款供给方程。由于当经济处于繁荣时期时,信贷配给约束和资本金约束处于松约束,而当经济处于萧条时期时,信贷配给约束和资本金约束处于紧约束,因此紧缩性货币政策可以影响反映商业银行贷款供给的CC曲线,而扩张性货币政策却无法影响CC曲线,从而在CC-LM模型的框架中生成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效应。为进一步分析影响我国货币政策实践的第三个因素——汇率安排对我国银行贷款渠道中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影响,本文还在CC-LM模型的基础上构建起开放经济下的CC-LM-BP模型。在将信贷配给约束和资本金约束纳入CC-LM-BP模型之后,发现考虑进汇率因素,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效应得到放大。进一步分析表明,由于在固定汇率安排下,央行为维持汇率稳定,需要干预外汇市场,从而被动缩放货币供给,在此过程中信贷配给约束和资本金约束再次非对称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供给,因此固定汇率安排下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效应要更强于浮动汇率安排。运用平滑转换回归STR模型,本文基于银行贷款渠道实证检验了我国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确实存在非对称效应,即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产出的影响超过扩张性货币政策,信贷配给可以解释这种非对称性的形成,并且汇率因素放大了货币政策对产出的非对称影响。这一实证检验结论证实了前面所提出的理论假说。最后,本文针对前面的分析,提出央行在货币政策制定中需充分考虑非对称效应,加快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建设以减轻信贷配给程度,多管齐下增加商业银行资本金以提高扩张性货币政策效力,扩大汇率浮动幅度以减弱固定汇率对非对称效应的放大,以及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以应对银行贷款渠道的弱化趋势等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相关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