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官叙事作为葛亮作品中一个重要特征,具有丰富内涵。论文从葛亮的感官叙事着手,主要分析听觉、视觉、味觉三个层面,认为葛亮从不同的感官层面表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葛亮巧妙地通过听觉叙事再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从城市方言、历史口号、民歌唱词等方面还原了动荡时期和太平时期不同的民族之音。这三类声音从空间的广度、时间的长度和艺术的高度分别讲述了中国的城市文化、历史演变以及审美追求。葛亮的作品中还吸收了各地的方言俚语、口号宣传、音乐民歌。各地文化的不同不仅没有影响到中国整体文化的统一性,反而正是这些各有千秋的语言使得中国民间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南京话的“土”、粤语的独特、民国的嘈杂、新中国的喧嚣、戏曲的精致、民歌的活泼、歌曲的动人……这些声音足以代表一种历史细节——民间。葛亮用新历史主义的方法,拒绝宏大的历史叙事,把对“中国”的言说方式立足于民间,通过对各种声音的捕捉,描绘了中国不同的城市文化,重构了新中国前后的人民生活,肯定了民间文化的丰富多彩。葛亮把自己对现代性的言说方式建立在时空转换的角度,力图通过聚焦一系列古典与现代景观,从视觉现象反映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葛亮看到香港这类资本主义经济文化的现代都市与南京的不同,试图以南京作为陈酿中国传统文化的酒瓶,而把香港视为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时代的变体,把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通过细节描写呈现在读者面前。构建时空体是葛亮小说对空间时间化的方式,历史通过物体景观在时光变迁中的不同形态被讲述出来,一些古典景观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被赋予了双重意义,古典与现代在葛亮笔下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无论是充满古典气息的南京还是现代化的香港,它们作为文学作品中的空间叙事形式,蕴含了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等内容,这些“空间叙事形式记录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空间体验”。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饮食学问,还成为中华民族思想精神和生活哲学的表征。如果说满足人类味觉欲望的各地美食代表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那么对茶文化和医药膳食的主动追求则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生活哲学。葛亮从味觉感官挖掘食物的文化内涵,使得食物成为叙事的手段,这不仅丰富了作品的文化价值,更体现了作家独特的文化自觉和文学眼光。无论是“家”的记忆还是“国”的象征,味觉在民间和正统方面,传递出不同的文化,正是民间和正统的双重演绎,才构成了中国化的生活诗学。